-
川剧武生演员李奎光80大寿,第一个把京剧中的“猴戏”搬上了川剧舞台
人物简介:李奎光,川剧武生演员,9岁学戏,从艺70年,曾在重庆市渝中区川剧团任职。1956年,他第一个把京剧中的“猴戏”搬上了川剧舞台,因此被称为川剧“美猴王”。退休后,他在多所中小学担任指导老师,还把川剧表演引进了旅游市场,为川剧的传承
-
两会上,抢眼的“川剧书签”
6日下午,重庆代表团的代表们走入会场,眼前一亮:每个座位上摆放着一套印有戏曲造型的精美书签。“这些戏服真好看!这是什么剧种啊?”两名女代表拿着书签赞不绝口。 “这是咱们家乡的川剧啊!”重庆团代表、重庆市川剧团团长沈铁梅笑着回答
-
小学生学唱川剧 老师备课练敲打
“壮乃乙才丑乃才……”昨日上午9:55,渝中区实验一小的音乐教室里,响起了传统川剧的“锣鼓经”。 这是二年级6班的一堂音乐课。学的是西师版小学音乐教材《吹吹打打搬新家》,一首用川剧曲调谱曲的儿歌。而用来伴奏的,也是大锣、小
-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作为中国川剧的传承人
昨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举行颁证仪式。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作为中国川剧的传承人,在代表所有传承人的发言中表示,将不辱使命把民族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昨日下午,沈铁梅在发言中表示,“我们享有令人羡慕的国家荣誉,
-
川剧变脸特技当初是如何出现、如何丰富起来的呢?
由于具有新、奇、快、爽的特点,川剧变脸近年来炙手可热,蔚然成风。那么,变脸特技当初是如何出现、如何丰富起来的呢? 清末民初,川剧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名角辈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誉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年-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
-
享有“川剧百年戏窝子”之称的锦江剧场悦来茶园进行数月的驻声
应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邀请,从2月22日开始,德阳市金桥川剧团在有“川剧百年戏窝子”之称的锦江剧场悦来茶园进行数月的驻声。 该团除演出川剧传统折子戏外,还将把该团曾获全国“映山红”优秀表演奖的《敦煌王道士》和获四川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l
-
10多年前川剧也曾出过教材,但最终不了了之
昨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并未选入试点省份,中小学生的课本不会发生变化。而关于传统戏剧的保卫战,四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打响过,但最终不了了之。 10多年前 川剧也曾出过教材 1982年7月,四川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使原本萎缩的川剧艺术
-
川剧“变脸”的历史真相
由于具有新、奇、快、爽的特点,川剧变脸近年来炙手可热,蔚然成风。那么,变脸特技当初是如何出现、如何丰富起来的呢? 清末民初,川剧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名角辈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誉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年-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来
-
民间艺人陈古福说“整套川剧小硬官帽是72顶半”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你可知道,传统川剧人物头顶的官帽,共有多少种样式? 专攻官帽制作的民间艺人陈古福回答:“整套川剧小硬官帽是72顶半。” 帽子怎么会有半顶呢? 回答:“那半顶专指老旦戴的羊角帽。”因结构简单,仅
-
“猫人”现场学习川剧吐火
昨日中午,音乐剧《猫》的部分演员与成都造音乐剧《金沙》的演员聚集一堂,互相交流。本月24日,由本报主办的“佳兆业地产2008文化巨献———音乐剧《猫》”将在成都金沙国际剧场揭开神秘面纱。 昨日中午,趁着排练休息间隙,《猫》剧演员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