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被称为“小说的晚清川剧史”
李劼人小说中关于川剧的描述甚多,他的“大河三部曲”被称为“小说的晚清川剧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中,往往一段对话,一段场景,就把当年川剧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出来。川剧艺术中那简练而经典的对白、丰富的方言以及浓郁的乡土氛围
-
梅花奖获得者孙普协是本次成都市川剧院“欢歌笑语到农村”惠民演出的领队
春节期间,成都市川剧院的艺术家们来到洛带古镇、西来古镇和大邑安仁镇等地,为当地村民送上了精彩的川剧节目。艺术家们所到之处,舞台下围满了村里的老老少少,不少观众都是一家老小一同前来。锣鼓套打《春色满园》、喜剧小品《拜新年》和变脸吐火等绝技,获得了满堂喝彩
-
观众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民间川剧团仍活跃在偏远的农村乡间
观众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民间川剧团仍活跃在偏远的农村乡间——— 2月8日大年初二,江油市新春乡佛牛村的古庙里,传出阵阵哼唱声及锣钹声,原来是江油市涪江川剧团带来了川剧大幕戏《双花配》。 唱戏的台子在庙里搭起。舞台很简陋,褪色的蓝
-
川剧变脸
川剧绝活:变脸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
-
大足石刻川剧唢呐、二胡、扬琴进柏林
正值中国的新春佳节。在德国柏林中心火车站,中国重庆巴渝风情展正在这里举行。 为加强对外交流,向世界展示年轻的直辖市,作为中国重庆巴渝风情展的重要部分,重庆文化代表团在活动中展示了世界 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在现场搭建了一块大型的大足睡佛石
-
“猫人”现场学习川剧吐火
昨日中午,音乐剧《猫》的部分演员与成都造音乐剧《金沙》的演员聚集一堂,互相交流。本月24日,由本报主办的“佳兆业地产2008文化巨献———音乐剧《猫》”将在成都金沙国际剧场揭开神秘面纱。 昨日中午,趁着排练休息间隙,《猫》剧演员
-
民间艺人陈古福说“整套川剧小硬官帽是72顶半”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你可知道,传统川剧人物头顶的官帽,共有多少种样式? 专攻官帽制作的民间艺人陈古福回答:“整套川剧小硬官帽是72顶半。” 帽子怎么会有半顶呢? 回答:“那半顶专指老旦戴的羊角帽。”因结构简单,仅
-
川剧“变脸”的历史真相
由于具有新、奇、快、爽的特点,川剧变脸近年来炙手可热,蔚然成风。那么,变脸特技当初是如何出现、如何丰富起来的呢? 清末民初,川剧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名角辈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誉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年-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来
-
10多年前川剧也曾出过教材,但最终不了了之
昨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并未选入试点省份,中小学生的课本不会发生变化。而关于传统戏剧的保卫战,四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打响过,但最终不了了之。 10多年前 川剧也曾出过教材 1982年7月,四川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使原本萎缩的川剧艺术
-
享有“川剧百年戏窝子”之称的锦江剧场悦来茶园进行数月的驻声
应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邀请,从2月22日开始,德阳市金桥川剧团在有“川剧百年戏窝子”之称的锦江剧场悦来茶园进行数月的驻声。 该团除演出川剧传统折子戏外,还将把该团曾获全国“映山红”优秀表演奖的《敦煌王道士》和获四川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l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