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发展之我见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一种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在民间便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
   不可否认,二人转作为享誉全国的东北地方戏,民间艺术的瑰宝,它发展也成了大众关心的问题。因为利益的驱动等一系列原因,粗俗甚至是低俗、低级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致使二人转走入了“无黄不成段、无粗不引人”的死胡同。“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是民间艺术的一个缩影。它的发展过程,实质上也代表了当今时代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和最终出路。而从它的崛起到流行、走俏全国,再到今天的表面热闹、而实质的沉沦和堕落,经历的时间是如此之短。难道它们永远也走不出“低俗—粗俗”的泥淖吗?它们永远不能走入艺术的殿堂吗?
  从2006年国庆期间,赵本山将登台人民大会堂,操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东北二人转”。就知道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认为,在“二人转”为代表的当今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转型,以及寻求出路的过程中,经历阵痛和曲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二人转”的发展也必须警惕两个极端趋势:武断的动用大棒加以封杀,以及以保护为名义的刻意纵容与掩盖。
  事实上,“二人转”恶劣的低俗化现状,已经到了非整顿与匡正不可的地步。不管承认与否,我们的艺术现状和民众欣赏品位,都有着低俗、粗俗化的发展趋向。而最大的低俗、粗俗化的发展趋向的代表,就是几乎关系全民娱乐的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倾向。于是有人甚至说,“娱乐致死”的年代实质上已经到来。这一点论者多有论及,此不赘言。
  还记得有句名言: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低俗”则是糟粕、腐朽的东西,需要扬弃。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标榜着“还艺术本来面目”的说法,注定不能成为保护“低俗”的“遮羞布”。
  二人转的发源人赵本山在各种场合,也多次表示:随着“二人转”市场的开放,出现了偏“黄”的二人转,这很正常,二人转的发展需要时间。对于二人转中存在的一些“糟粕”,赵本山的态度是宽容一些,给它时间,有了更多的人关注它,逐渐二人转也会脱胎换骨。他认为,二人转的大雅之堂不是中央电视台,不是宫廷,也不是某个政府的俱乐部,而是田间、地头,所有老百姓生活、工作的地方。他还说,二人转一定要坚守这条路:它不是芭蕾,不是歌剧,它就是东北老百姓自己的民间艺术。
  著名曲艺评论家薛宝昆教授在谈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历史的时候,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充满热情:“二人转是典型的民间艺术,它是农业文化的代表,东北冬三月农闲的时候,青年农夫农妇开始简单的演出,由于没有什么文化基础,内容一般是民间传说故事、农村风情以及田间炕头的一些生活琐事,其中也就不乏调侃和夫妻调情的东西了。解放以后一些新文艺工作者的介入,二人转音乐、内容、语言风格的艺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影响力也更大。现在的小品,它的源头一个是戏剧,一个就是二人转。二人转也培养了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著名演员。”薛教授提倡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向来是玉石泥沙俱存的,有时候甚至它的糟粕就是精华所在,难以区分。这就需要一定的扬弃、规范和疏导。二人转里必然有不好的东西,这只是它的一部分,充实的生活、火热的情感和自由的表现才是二人转的精髓。我把二人转看成生长在东北大平原上火红的大高粱,犀利、挺拔、红火。”
 但是也有很多人拒绝“二人转”,很多人认为二人转太荤,东北的方言土语是一回事,其中夹杂着一些脏话骂街的东西,人观众无法接受。有些戏剧院,宁愿赔钱也要赶走一个自诩为“绿色二人转”的演出队。其实这些拒绝二人转演出的曲艺园子,不是拒绝二人转这种艺术,而是无法接受现在的这种表演形式和粗俗的语言。
  普通观众也有着一些不同看法。有人说:“现在二人转能这么火爆,就在于演员有表演的自由,内容和形式的不拘一格。它本来就是大众的艺术,似乎它并不担负纯洁人心的作用。没有了‘荤口’,也就不是完整的二人转了。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雅化’。”更多的人担心,二人转是一个很不错的艺术,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就怕如网上所评价的“低俗的观众捧红了低俗的演员,低俗的演员壮大了低俗的观众队伍”。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看过西蒙·弗里思在《通俗文化:来自民粹主义的辩护》里面有三种话语主导文化的判断:“一种艺术话语――理想的文化体验是超验,艺术提供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一种手段,否定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的意义;一种民间话语——理想的文化体验是整合,民间形式提供定位的手段——即在空间、季节、群体中的定位;一种波普话语——理想的文化体验是娱乐,波普提供比日常生活更强烈,但注定要进入其节奏的常规化的快感,和合法的情感满足,欲望与戒律的一种嬉戏。”
  在当今社会由二人转让人们也不禁感叹和思考:有时候一些东西是否值得发扬光大,真的需要认真商榷。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