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原以为这只是古诗词对爱情的莫名感叹,没想到在21世纪的现实生活中,有一对粤剧师徒上演了真实一幕。62岁的广州民间粤剧名伶白云峰因病逝世,23岁的女徒弟何海莹在师父家中割脉悬梁自尽,并留下遗书希望两人合葬。遗书的结尾是两句诗,也是两句唱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真爱而殉情,让人感动,却又让人唏嘘。感动的是她的痴爱,她的至情至性。在这个世俗的社会,还有这样一份真爱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唏嘘的是她对自己生命的选择,她把自己陷得太深。以自尽的极端方式来追寻真爱,实在太过于感性,太过于偏激。
斯人已去,其志刚烈,其愿催泪。人既已去,对错淡然。“不懂爱恨情愁的我们,还以为徇情只是古老的传言。”歌手林俊杰在《江南》中如此唱道。这对粤剧师生恋谱写的悲歌,是在用生命印证“化蝶”的古老传说,也是用身体述说着粤剧的现状。
有人说女徒弟的殉情缘于其入戏太深。她年纪轻轻,人生阅历浅,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戏班子里的人,听到的都是戏词里的故事。所以,她很容易将自己等同于扮演的角色。恰恰粤剧所说的所唱的大多是些古老的传说,于是她的生活,她的交际,看起来有些与世隔绝,除了她的师父。某种意义上说,何海莹的境遇折射出了粤剧的现实状况。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倘若粤剧能紧贴现实,何海莹能走出自己封闭的粤剧舞台,或许她就不会把自己陷得太深。
作为广东传统文化的象征,粤剧有过辉煌的历史,那些粤剧迷们可以如数家珍般地说起《搜书院》、《昭君出塞》、《山乡风云》,告诉你粤剧名家马师曾、罗家宝、红线女演出的点点滴滴。然而,作为一种地方戏曲,粤剧同样面临着观众和市场萎缩、后继人才匮乏的尴尬处境。曾有人做过统计,在广州市,粤剧的铁杆戏迷只有数千人。剧目老化、演绎方式老化、观念老化、观众老化、市场经营方式老化,使得粤剧的内容、形式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然,在这个娱乐多元化的时代,粤剧也有所变革,比如说尝试在传统的戏剧故事框架下,挖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审美含量和现代意识,使作品更有新意,更贴近时代。但这样又容易陷入一个原汁原味的传统和商业包装的现代文化矛盾中。再加上投入不够、人才匮乏,粤剧很难“红”起来也就在所难免。在这方面,香港推广粤剧的做法似乎值得借鉴。香港艺术发展局拨款开办粤剧课程,为儿童及青少年讲授粤剧,有很多民间戏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粤剧,甚至连香港各家大学也纷纷设立粤剧学术研究中心,举办全日制粤剧文凭课程,训练专业粤剧演员。不难想象,假如何海莹能有在大学学习粤剧的机会,以她对粤剧的悟性和痴迷,说不定可以成为继承师父衣钵的粤剧名家。
何海莹在遗书中说,她走得很开心,并希望她的同事能将云峰粤剧团坚持下去。这是她作为艺人的遗愿,也是粤剧得以生存、传承的民间基础。她用生命的终结谱写了一曲师生恋的悲歌,也唤起了人们对粤剧的关注。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