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秦腔的底层生存状况,记者走访了西安城墙周围30多个戏园
  绕着西安环城公园走上一圈,便发现那些挨着城墙扎的帐篷是听秦腔的所在。在夜里,这些门头闪烁着霓虹灯的戏园子,如一股潜流集聚着众多的演员和戏迷,他们似乎只和夜晚有关。   为了了解这个群体,了解秦腔的底层生存状况,本报记者用了十多天的时间,走访了西安城墙周围30多个戏园子……   环城公园里的戏曲茶社   西安环城公园里的戏园子都是因陋就简搭个帐篷,帐篷里有个小戏台,戏台虽小,却是“二三人千军万马,八九步海角天涯”。以前老是过客的心态,所以总是视而不见。如今坐在这些戏园子里,做一回票友,听戏、品茶、嗑瓜子、闲聊。一位老戏迷摇晃着脑袋对记者说:“你们年轻人啦,心浮气躁,哪能享受到泡戏园子的乐趣呢?”   帐篷里摆上几十把椅子,五六张桌子,天热了吊扇就吹起来,天冷了炉火就烧起来。冬天虽然难熬,喝着热茶听着戏,心里却是热乎乎的。以前,在西安城的北门、小东门、东门、端履门、西门一带,都扎着这样的帐篷戏园子。如今,只有端履门的戏园子还留着。   在端履门的戏曲茶社,当询问茶社的负责人时,一个长得壮硕的汉子说:“这茶社是我办的,有啥事?”记者介绍完来意,请他留个电话,他便拿过记者的本子和笔,用遒劲的字体写下了“环城戏曲茶社 孟老板”等字样。   孟老板是个秦腔戏迷,不爱唱,爱听。以前是个企业干部,八年前内退后,在环城公园里转悠听自乐班唱戏,觉得不过瘾,就动了心思搞了个戏曲茶社。一个月给公园交一千多元的场地租金,投资近十万元购置了帐篷、桌椅、音响等物什,雇了六七个人的乐队班子、四五个演员,日日里大戏唱个不停,环城公园里人气旺,捧场的票友戏迷多,渐渐地一些走穴的名角,外省外县剧团倒闭来西安谋生的演员们就到他这儿来走场子挣钱,靓角儿多了,看戏赏钱的人就阔气,一来二去,孟老板的茶社一年就能攒下不少的收入。   孟老板可谓是经营有方,茶社外有十几株柏树,他常在大牌子上写好曲目及上演时间,豫剧秦腔轮流演,周一至周五每天15:30-18:30上演秦腔选段,周六周日上午上演豫剧折子戏,下午则上演秦腔折子戏。许多正规剧团看上了孟老板茶社的人气旺,纷纷把这儿当作一个排练场,这种“挂衣戏”一开演,就见孟老板茶社的里里外外被围得水泄不通。   “挂红”是对演员的最高肯定   在孟老板的茶社里待的时间长了,记者发觉上台的演员走马灯一般换个不停,三个小时下来,最少也有20多个演员登台亮相,并且总有一些打扮得体的年轻女子一进帐篷,就和围桌而坐的看客们一一握手问好。问孟老板这是为什么,孟老板说:“这是走场的演员入园的规矩,她们希望你高抬贵手给她们捧场。”   上台的演员不乏唱腔优美身材姣好的人,唱至动情处台下一片喝彩声,座席中有人就竖起了指头,一个指头、两个指头、三个指头、五个指头,两只手各伸一指搭个“十”字,报幕的人拿起话筒大声说道:“感谢1号台刘老板‘挂红’(戏园子里的专门用语,一条红绸代表十元钱)一条,2号台张老板‘挂红’两条,3号台杨老板‘挂红’十条……”报幕人身边,一个眼明手快的女子就将一条红绸、两条红绸挂在舞台前的横杆上,上了十条“红”,她就拿一束花或一只花篮放在台前。有人捧场甚至跟捧时,台上台下便达到了高潮,台上的演员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台下的人也卖力地给她鼓掌、“挂红”,一曲终了,报幕人再次公布台下人的“挂红”数目,并答谢各位老板,他身边的女子迅速地走到观众席收钱找零,演员走下来,脸上漾着笑,和给她“挂红”的人一一握手致谢。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