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校园”何以赢得满堂彩
一位同学说:课余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是轮滑和街舞,还有美国大片,而看了京剧演出,其感染力出乎想象—— “李老师,我特别喜欢您的《白蛇传》,您能帮我签个名吗?”“张老师,我们是南师大学生戏曲社的成员,有机会希望您为我们指导《小宴》。”10月9日,当李胜素、张威等中国京剧院的艺术家们一走进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厅,一拨拨热情的大学生们便将他们簇拥了起来。 事实上,这只是中国京剧院“南京高校行”中的寻常一幕。10月9日的南京师范大学之旅,10月10日的南京大学专场,还有此后在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的演出,中国京剧院的“京剧艺术进校园”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演出场场爆满。在南京大学,尽管大礼堂坐满了早早赶到现场的观众,然而,京剧的锣鼓声仍然吸引着师生们不断涌入。数百名学生没有座位却又不愿意离去,硬是在礼堂的过道中站着看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整个剧场气氛热烈,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这样的场景令人惊喜,也让人感动。感动之余,我们或许会问:在某些人大喊“京剧受到冷落”的当下,京剧艺术何以在校园找到知音,赢得年轻学生的满堂喝彩呢? “京剧艺术进校园”之所以受到欢迎,一个直接的原因在于中国京剧院不遗余力的推广和精心周到的组织。作为京剧艺术领域最权威的专业院团,中国京剧院自成立伊始便将推广和弘扬京剧艺术作为自身当仁不让的职责。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京剧院更从战略高度来对待普及工作。由剧院领导带队,中国京剧院的艺术家们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兰州大学等各地高校,主动与大学生亲密接触。中国京剧院的品牌以及于魁智、李胜素、张建国等众多当代京剧名角的号召力,成为大学生们走进剧场的一大动因,并成就了许多人与京剧的终生情缘。 为积极探索适应大学生群体接受习惯的京剧艺术普及方法,让京剧演出更容易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在每年三四十场的校园演出活动中,中国京剧院注意结合大中专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们的审美特点,专门挑选了适应大学生欣赏需求的剧目;在每场演出之前,特别安排资深专家为学生们做深入浅出的京剧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观演员化妆,与高校京剧社团举行联谊活动;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听取大学生对于京剧艺术进校园演出的意见和建议,等等,为大学生群体欣赏京剧艺术提供了便利,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对国粹艺术的了解和热爱,提高了他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感。 “京剧艺术进校园”受到欢迎,还得益于高校日益浓厚的艺术氛围。在不断倡导素质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各地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机构不断健全。这些艺术教育中心招收戏曲类的研究生,逐渐成为高校培养戏曲人才、普及戏曲艺术的一大阵地。尤其可喜的是,学校师生组织的戏曲类团体也越来越多,成为戏曲艺术普及的又一支重要力量。在南京,像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高校都有戏曲类的学生社团。其中,2003年成立的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在校骨干会员有三四十名。这些痴迷戏曲艺术的大学生不断举办活动,利用互联网等相互交流、学习,影响着周围越来越多的同学。 除了上述直接原因之外,“京剧艺术进校园”受到欢迎,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方面的原因。南京大学生化专业的一名同学说,以前,在课余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的是轮滑和街舞,再有就是去看看美国大片,因为这些活动在同学中很流行。至于京剧演出,以前从没有走进剧场看过。这次看了中国京剧院的演出,感觉与电视上看到的是两码事。京剧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现场演出强烈的感染力,出乎自己的想象。“以前曾经看到有位师兄迷上了京剧,感到不可思议。事实上,它确实能给人启发。我虽然不会唱,现在开始学也比较难了,但是今后有这样的演出我肯定还来看。”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京剧走进校园,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这恐怕正是对以往片面重视学习西方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拨。”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说。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