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东: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为多部京剧新剧目担任作曲、配器和指挥。主要作品有:京剧《明镜记》、《血洒经堂》、《粗粗汉与靓靓女》、《三寸金莲》,以及戏曲电视剧《佘赛花》、《杨门女将》等。京剧《三寸金莲》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音乐创作奖”。多次担任国家级大型文艺晚会策划并任国庆55周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为了正义与和平》以及新年京剧晚会演出总监。
尹老师,您是《郑和下西洋》主创人员当中一分子,从音乐的角度,您谈谈当时是怎么想的,有什么灵感?
[尹晓东]:2002年底,当时我们文化部组成一个音乐剧的考核团,那是第一次以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名义组团去美国和日本,考察这两个国家音乐剧创作的情况,在这个期间看到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和日本的大概十多部。当时使馆给我们安排了演出和观摩,安排我们和美国音乐剧联盟进行座谈,这次观摩他们的现场演出,一方面了解美国音乐剧的创造方式和他们创作的基本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方面也做了一些了解。应该说那次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调研,因为音乐剧在现在当今的世界舞台,是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艺术样式。尤其最近这些年我们不断从美国、英国引进了一些原创音乐剧,现在进来的都是我们当时在美国看到的非常优秀的音乐剧。当时考察目的是了解这方面的创作的情况,运作的方式,能不能对国内的舞台剧创造产生借鉴作用,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出去的。
那次考察我就觉得收获特别大,回来以后也写了调研报告和文章,介绍美国音乐创造的情况和运作演出的方式。应该说郑和这个戏的创作是我那次考察后,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实际上这个想法在那时候就开始萌生。当时跟美国音乐剧的联盟一起座谈的时候,包括当时还有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我们,就问我们的感受。我当时就说了一句话,我看了百老汇的音乐剧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音乐剧是这种开放的创作理念和舞台艺术高度综合化的美感,这两点是给我最大的感受。当然还有其他的,包括运作的方式,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这些也有很多感受,这些给我印象最深是这样的的。由此我就想到中国的戏曲,因为在当时座谈会我也谈到我的感受,美国人当时很自豪,他们觉得在当今世界舞台艺术方面,美国的舞台艺术是走在前列的,尤其是音乐剧。现在形成一个产业,不仅是舞台样式上全面的个性创作,同时经济效应是非常可观。
我们想到音乐剧除了视听效果的震撼以外,产业化运作非常成功,如《猫》,歌剧《幽灵》这些,这些咱们说的音乐剧几大经典,不仅是演出时间长,《猫》都演出了20年,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收入都超过10亿美元以上,《猫》、《狮子王》都超过了一二十亿的美元,美国人很自豪。我问他们看没看过中国的戏曲,居然没有一个人看过,我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犹然而生。
我说,虽然我们觉得音乐剧在当今世界走在前头,但是我们并不妄自菲薄,我们给中国戏曲下了一个定义,叫以歌舞演故事。我们给戏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跟音乐剧在创作上是一个道理,是一个理念,都是相同的。而且中国戏曲在几百年前就是这样的创作方式,载歌载舞从昆曲或者更早,我们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中国六七百年就是这么创作,我说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看过中国的戏曲。
我回来就想,如果你们有机会看看中国戏曲,你们会感到中国的戏曲和音乐剧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但是自己来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还是有所隔膜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老提文化创新,要在基础上发展。虽然在那说了这番话,回来我思考我们自己国内艺术创作,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别人的东西,如美国那种开放的思维。美国的音乐剧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没有一个只许这样,不许那样的东西,没有一个城市规范化的东西。但是任何艺术也不排斥,它没有一个既定的艺术模式,必须那样不能这样,所以创作观念很开放,拿传统的音乐剧早期作品和现代作品已经变化很大了。他的创作观念是开放的。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