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有一部经典的京剧,认认真真拍成电影,还配了英文字幕,前阵子的国际电影节上叫好却不叫座。遗憾的票房表现不禁引起一些人的忧思:戏曲是不是真的运数将尽?
我从小就听戏,长大了业余做京剧英译,一做就是十年。越是喜爱,越是了解,越是敬畏这个“运数”。几年前,我写过评论,提出我们这代人最好能完成“戏曲之博物馆化”的工程。如今科技发达,要想全面、系统、精准地把老戏保存下来,流传下去,并不那么困难——唯一的困难就是肯不肯下功夫做。老艺人一谢世就带走十几部戏的文化悲剧再重演,那就是对这个时代的辜负。
急于把戏曲送进殿堂的速冻箱里保存,倒不是我悲观。这实在是一条底线。以后要看,要学,要向世界展示,都能寻到最好最全的范本。底线守住了,再去博一把振兴、创新,好比股本套现,只是拿着盈利去炒股票,如何操作,也不至于吃大亏。
“要说振兴,机会渺茫啊!”西方文化强势,多数年轻人不爱看戏曲,谁都无法否认。不要在戏曲本身再找问题了,因为东方的审美范式实在和西方不同。有时,这种范式差异就内嵌在语言中,你非要逐字翻译唱词,弄出老长一串,不幸遇到“西皮流水”,顿时就眼花缭乱,不知所云。这也就是文戏在国外远不如武戏受欢迎的原因。那文戏就不搞了吗?可以搞,而且能搞大,只要能抓住“这波行情”:中产阶层兴起后对文教的重视。文戏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忠孝仁义,正能量不少,配以文学含金量较高的表达形式,无论从人格养成还是语文学习上来讲,都是极好的教材。这些能不能好好开发?能不能让00后、10后的家长们都意识到,戏曲里有国学教育的宝藏?这篇文章如能做得出彩,戏曲即便不会创历史新高,也不愁生计了吧。
再说创新,对许多院团来讲,心情就很复杂:创新吧,新戏观众不认可;只演老戏吧,没法立项,国家资助就少了。那能不能“创新”一点“老戏”呢?现在的新戏,哪怕主题是古代的,人物一开口,就晓得是现代人手笔,和那个审美范式对不上号。有的剧本,别说讲究平仄了,就连押韵都做不到。看字幕,完全就是读报纸一般,这怎么行?戏曲的蓬勃发展,无不是有好剧本配上好演员。但到后期,演员压倒剧本,戏曲成了“角儿”的游戏,角亡曲息自然难免。这也助长了相当一部分演员自大自恋,轻视文化、市场。我曾经和大学的同事说,我看粤剧《帝女花》“香夭”一折,那种精神高度不见得比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高潮部分差。同事回答:差远了,莎士比亚催生了多少学术,多少论文?我想了想,确实也是。很多时候,精神高度需要靠阐释支撑起来。
要让戏曲好起来,能不能再找出一批罗瘿公、齐如山、翁偶虹这样的剧作家,再培养一批善于构造学科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术说书的评论家,对戏曲摆脱“演员中心”模式,至关重要。
戏曲出路其实并不窄,就看我们这代人愿不愿意深挖其文化价值了。怨天尤人、坐等救济、自娱自乐、草率变革,只会杀灭这种传统文艺形式的社会基因和经济基因,彻底断送戏曲可能拥抱的美景良辰。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下一篇:为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