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粤剧进校园”正式启动,广雅中学的学生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留学生在广东粤剧中心欣赏了几出经典粤剧折子戏,并和演员进行了互动。近年来,各种传统戏剧进校园活动初见成效,青春版的戏曲也陆续上演。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引起国人特别是文化界与戏曲界的高度重视。那么,传统戏曲在我市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如何?青少年对于传统表演艺术的认知和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将年轻人吸引进剧场并留在剧场?
您喜欢中国戏曲吗?
六成受访者表示一般般,“听不懂”是主因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随着社会发展,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主流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说到戏曲,不少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心里会有这么个念头:那是老年人喜欢的玩意、那是专业人士的艺术。到底中国戏曲如今的受欢迎程度如何?
为此,《惠州日报》记者联合今日惠州网发起一份“你喜欢中国戏曲吗”问卷调查,了解我市中青年对戏曲的接受程度。参与问卷调查的44位网友中,六成表示对戏曲的喜爱程度是一般般,“听不懂”、“没感觉”是没有特别喜欢戏曲的主要原因。
“流行歌一听就能跟着哼唱,但大部分戏曲,在没学过又没有字幕的情况下,根本听不懂在唱什么,更别提领悟其中腔调的美了。”市民小妍说。“我喜欢黄梅戏、花鼓戏,通俗易懂。可京剧听不太懂,所以会走神。”网友“米粒”如是说。网友“柳保林”则认为,懂京剧的人就知道,京剧里有很多讲究,看戏的人只要看神韵就醉了。
大多受访者赞同“影视剧带动”
在问卷调查中,仅有13.63%的受访者表示喜欢中国戏曲。对于“以何种途径让你接触到戏曲你会更容易感兴趣”,绝大多数人认为,以影视剧为桥梁,会更容易让戏曲走进人们的生活。
“最近一部正在上映的电影里,某位在国外长大的偶像男星就有京剧的扮相,还唱了一段。听说他为了拍戏练了近一年,挺像那么回事的。看来不是只有老一辈才能唱,年轻人也能玩。”市民黄先生说,看了这部电影后,他开始对京剧改观了。“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去诠释传统艺术更容易被接受,在影视剧中有介绍也比较能带动观众。”小妍说,除此之外,她提倡将戏曲纳入大学的选修课程,让感兴趣的人有机会学到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传承传统戏曲进校园成新路径,戏曲是否真的在校园中活起来了?采访中,大部分中学生表示,戏曲大多作为鉴赏课进行,课时短,多以简介、欣赏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惠阳区一所中学音乐老师邓女士说,她以前在专业院校进修时就对中国戏曲特别感兴趣,但一直没有专业的老师带,想学学不成。如今自己也做了老师,很想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担子,也认为戏曲进校园十分必要,但有点有心无力。“就拿京剧来说,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亲身展示一段,那绝对比课件更能打动人。但现实问题就是,很多老师自己就不会,外出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只能通过课件、影像等间接的途径让孩子接触,这样很难真正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
年轻人谁在学戏曲?
痴迷派:一有空就“猫”进排戏室学习排练
正值暑假,不少学生都跻身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在我市老干部京剧协会里,有个年轻的身影在文场练习房里击打着花盆鼓,尤为引人注目。他叫云佳,今年22岁,刚刚大学毕业的他一有空就“猫”进排戏室学习和排练。
云佳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谈吐之间颇为老成。在京剧行当里,他担任老生的角色较多,但又为何击起鼓来?“我认为技通艺广,学习京剧,也需要对乐器有所了解,韵律、节奏都得掌握,才能够完美地诠释角色。”学习京剧已有6年的云佳曾专门到北京拜师,与京剧“触电”源于小时候对曲艺感兴趣。“中国的民俗、评书、快板、戏剧我样样都涉猎一点,这也为我学习京剧打下基础。”云佳笑着说。
当记者问他怎么跟同龄人解释京剧的时候,他自信地回答:“我会把京剧和他玩的东西相结合,这样他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一些。就好比我打的花盆鼓,其实与架子鼓同是打击乐器,许多地方有相似之处。”
无奈派:找不到教京剧的机构,想学不知道去哪学
市民王女士的儿子今年不满4岁,在大人看戏曲节目时,对京剧特别感兴趣,时不时会咿咿呀呀地跟着哼。于是,王女士开始到市区各大培训中心物色学习京剧的机构。
“最后找了半天,发现别人都是学什么架子鼓、舞蹈、钢琴、围棋,找不到有教京剧的。”王女士说,孩子还小,接受能力有限,让他在网上跟着学不太可能。她自己又完全不懂,想引导也引导不了。“作为家长,我们也没想说让孩子学成啥样,主要还是想让他陶冶情操。但京剧不同于其他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不管唱好唱坏,喜欢就能开口唱,京剧还是需要有人带着入门。”王女士说,至今让孩子学京剧这事一直耽搁着。
观望派:没太大兴趣又不希望无人继承
在此次调查中,44位受访者中仅有6位表示喜欢戏曲,但总共有约六成表示只要有机会就愿意学习,约七成认为有必要让戏曲进课堂,近一半认为理应让下一代学习并传承这门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不平衡的数据?
“我对这些传统戏曲真没多大兴趣,但是非常支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网友“Coco”说,这可能是很多人面临的困惑。市民陈女士与“Coco”一样,也有同感:“很矛盾的心理,自己感觉对这个东西兴趣一般般,可又有一颗不想让传统文化消失的心,只能寄希望于:总有喜欢的人会继承的。”
老戏骨们的生活
票友非常活跃,社会整体热情不高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市老干部京剧协会在京剧爱好者的坚持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走过了23个春秋。该协会会长翟建辉介绍,目前大部分成员是退休职工干部,大家因为对京剧的热爱而走到了一起。“协会成立的前10年,多以自娱自乐为主。慢慢地,在戏友们的努力下,协会开始朝专业趋势发展。”目前,协会条件不错,文场和舞场有不同的练习室,会员们一有空就会聚在一起,每周一、周四还有专业老师到场指引。
“我以前在机关工作,并不是专业的戏剧演员,年轻时受样板戏和父亲的影响爱上了京剧。”翟建辉说,在协会里,像他这样非专业出身的戏友很多,而且热情愈见高涨,近两年协会连续在我市保利剧院演出。会员们带来的霸王别姬选段《劝王饮酒听虞歌》、白蛇传选段《游湖》、蝶恋花选段《古道别》等,都非常受票友欢迎。
“这也是目前戏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票友非常活跃,可社会整体热情不高,缺乏氛围,喜欢的年轻人不多。”翟建辉说,在广州光票友社就有50多个,如何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是如今老戏骨们最担心、最迫切希望寻求的出路。
迫于生活工作压力,打起退堂鼓
在惠东县稔山镇大墩村,有一群女子将具有本地特色的白字戏唱响村野。每年庙会、过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这个有24位女子的白字戏剧团常受邀在本村或附近村子搭台演出,唱曲助兴,文戏、武戏各自精彩。
白字戏是一个古老的稀有剧种,用闽南方言演唱,是明初自闽南流入广东汕尾和惠东的戏种,具有地方特色。大墩村白字戏剧团团长林石永介绍说,村里很久以前就开始流行白字戏,但到上世纪60年代因为历史原因中断了。直到2004年,在村里一些热心人士、港澳同胞及数名老艺人的支持下,剧团重新组建起来。剧团成员年龄跨度较大,最大的76岁,最小的19岁,老中青三代各有代表。
“为了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连哄带骗’找了不少年轻一代加入剧团。”林石永说,当时组建女子剧团存在一定困难,几个代表挨家挨户告知、解释,希望年轻一辈都能够积极参与进剧团中,将地方戏曲传承下去。
好不容易有了传承下去的希望,但仍然困难重重。除了资金短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村里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同时,不少村里的女性都嫁到了其他地方。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上回乡路途遥远,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我们不是专职演员,大家都凭着爱好和不想本土文化遗失的想法才坚持下来的。”一位在剧团里扮演“生”角色的村民钟丽芳说。对于女子白字戏剧团的发展,钟丽芳也有担忧。已经有两个小孩的她忙于生计、照顾孩子和公婆,排戏的时间明显少了许多。其他与她年龄相仿的姐妹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对白字戏的兴趣并不是特别浓厚,家人也不是特别支持我这样两头跑。之所以坚持下来,就如同团里其他姐妹一样,不想家乡的传统文化就这么遗失了。”剧团另一位成员黄春娇说。但仍有些在外出务工的姐妹接到出戏任务,总是懊恼向公司请不到假。排练、唱戏和来回车程加起来最短也需要4天时间,只好作罢。
传承之路怎么走?
老戏骨进校园教学,孩子们从抗拒到喜欢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日前,一曲《贵妃醉酒》从一名10岁左右的孩子口中唱出。在我市惠南学校舞蹈室内,七八名被选中参赛的学生正在排练,虽然没有化妆也没有穿上戏服,但小演员们一个煞有架势的亮相、字正腔圆的京剧唱段,已经有模有样。惠南学校学生叶珍每周都盼着上京剧课,“我家里没有人唱京剧,以前都是从电视上看的。去年学校开设了京剧课,请了专门的老师教,现在我能演唱一些京剧片段,有时在上学的路上或课间也情不自禁地哼两句。”
为了能把京剧传承下去,一年前,市老干部京剧协会联合市关工委正式启动中小学“京剧进校园活动”,惠南学校是活动的首批启动单位之一。“一开始学生们都不太喜欢京剧,或许现代舞、流行歌曲更吸引他们。”翟建辉说,孩子们对京剧比较陌生,培养兴趣是关键。
据了解,京剧兴趣班主要由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组成,开设青衣班和花旦班。每周三下午,市老干部京剧协会的几位专业老师都会到学校,根据京剧唱腔特点进行教学,分句口授。一开始,除了孩子们不感兴趣,家长们也比较难以接受京剧作为孩子的兴趣特长。为了能够吸引这些孩子,几位专业老师并没有教授传统的京剧理论,而是先表演一些以样板戏为主的经典曲目。“比如《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英雄故事,就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孩子们有意无意就跟着一块儿学动作,然后再学唱腔,一步步进入状态。”翟建辉说。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能按照京剧的唱、念、做、打4种艺术表现形式完成唱段,但由于是大班制的形式,采用的是齐唱模式进行教学,多数学生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较难单独完成作品。所幸的是,学生和家长们的态度改变了,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接受,再到如今的喜爱。“每周我们的专业老师不辞辛苦,即使转几趟车都要到学校给孩子上课。”翟建辉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25日,孩子们的戏曲串烧节目《娃娃爱国粹》获得了市第五届青少年艺术展演节戏曲类一等奖,并代表惠州参加广东省“阳光下成长”艺术展演。
筹划青年剧社,激发更多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
为了把京剧传承下去,市老干部京剧协会正筹划明年成立由大学生和青年外来工组成的“青年剧社”。
“其实京剧很适合青年人学习,当中有很多正能量的英雄故事。”翟建辉说,除了要从娃娃抓起,也要激发起年轻人的兴趣。为此,他希望能联合大学,成立青年剧社。然后把表演带到工厂等地,让外来工也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加入到青年剧社队伍中。
“很多人觉得京剧特别高大上,担心没有功底不能唱好。这其实都可以慢慢学,只要坚持、有毅力、肯练,便不难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怕不是没功底,而是不能够坚持。”翟建辉说,协会里好多前辈也没有功底,但现在也唱得很好。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越来越多年轻的身影加入其中。
市人大代表建议
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多方面需要共同配合起来
传承中国传统戏曲,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多方面需要共同配合。
让中国传统戏曲走出困境,关键在于出新。以歌手李玉刚为例,他所演唱的《新贵妃醉酒》也是一首流行歌曲,其融入了京剧的唱段为这首曲子添一抹亮色,深受大众喜爱。把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融入戏曲的元素,逐渐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戏曲。为此,话剧、电影以及流行歌曲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可以共同合作,创作出一些年轻人爱看、爱听的节目。
在教育环节里,“戏曲进校园”要普及开来,首先应该实现第一步——— 在校园内开设戏曲欣赏课,以学生喜爱的方式,由老师讲解、带动。比如,每一出戏曲曲目是一个故事,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桥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情节的曲折会使学生喜欢故事中的人物,进而学习其中的唱腔和动作。学校还可以选择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作为学习内容,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松》等,这些戏曲的内容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题材。同时,学校可邀请省内外戏曲学院的专业人士到校为孩子演出、授课。在师资方面,教育部门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戏曲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戏曲教学师资队伍。
此外,家长的支持和引导,对孩子兴趣的形成格外重要。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认识“兴趣”,再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兴趣。如果孩子一点都不了解京剧、地方剧,又谈何喜欢?
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学习戏曲实用性不大,但一部戏曲里,除了唱腔、动作,还贯穿着历史人物、故事。这些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具有扩展性,同时也具备吸引力。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