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谋划京剧现代戏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戏曲是体现出鲜明中国特色的舞台表演艺术;在中国戏曲中,京剧艺术是体现出国家演艺风范的戏曲门类。我对京剧艺术的景仰,不仅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精粹的旌扬,对文化革新精神的海涵,而且在于它不断移植地方戏以丰富自己的库存、不断谋划现代戏以延伸自己的轨迹这样一种虚怀若谷、展翼似鹏的气象。 在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第二届高峰会上,我就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42年4月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时,毛泽东为之题词“推陈出新”;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时,毛泽东为建院的题词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据此可以认为,新中国戏曲文化建设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的任务是对旧戏曲加以改进,其基本方针便是“推陈出新”。正是在对这一基本方针的贯彻中,我们才有了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空前盛举和1956年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况世奇观。 随着“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激励,中国戏曲一度出现了现代戏创作的热潮,热潮中甚至喊出了“以现代剧目为纲”的过热的口号。为此,周恩来在1959年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表现现代生活,又要继承历史传统。接着,文化部于1960年提出“三并举”政策,即“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造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三并举”使戏曲艺术得到全面的发展、繁荣。到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更证明了京剧完备的传统程式并不妨碍它对现代生活题材进行有效的表现。 当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戏曲界在总结新中国戏曲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时,认定“推陈出新”仍然是完成新时代赋予社会主义文艺崇高使命的经久而迫切的课题,也认定“两条腿”和“三并举”仍然是促进戏曲艺术发展、繁荣行之有效的剧目政策。但我们注意到,京剧艺术在新编历史剧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比照着“两条腿”和“三并举”的剧目政策,我们的“现代戏”创作是较短的“一条腿”和较弱的“一举”。无论是就京剧艺术自身的文化建设而言,还是就改革开放30年(2008年)和建国60年(2009年)对京剧艺术的检阅而言,我认为我们京剧界都有责任把“现代戏”这“一条腿”续长,这“一举”增强。 文化部党组书记于幼军同志在文化部系统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讲话中,特别强调文化建设要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提到“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最近,幼军同志又在深入多个省区的调研中,提到要特别加强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认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去表现我们所置身的伟大时代,去表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景观。 我始终认为,创新不仅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也是艺术存在的理由。在一门艺术的成长期,创新有助于促进其形态的丰满和特征的凸显;而在一门艺术的成熟期,我们则需要通过创新来保持其对时代感应的敏锐和对程式活用的机警。对于京剧这样一门已经走过200余年历程的传统剧种,不放弃对现代题材的关注和表现,不放弃在现代戏的创作中建构新程式,不仅是其创新举措的用武之地,而且也是其创新活力的有效确认。 表现现实题材,是舞台剧创作的一大难题。这是因为,除话剧艺术的语言形态比较贴近日常生活形态外,其余的音乐类戏剧(亦包括戏曲艺术)的语言形态都是偏离日常生活形态的。京剧这种程式化程度极高的表演艺术更是如此。其实,不要说表现现实题材,就是非现实题材的“时装戏”,在京剧艺术表现中要获得成功都实属不易。多年来的舞台剧创作,现实题材多是话剧艺术的自由天地,有些地方戏剧种也能胜任愉快。但是,对于京剧艺术来说,表现现实题材不只是在尽一种历史性的责任,更是在抓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因为我看到,王国维对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定义,在我们的现实中往往呈现为“借故事演歌舞”,艺术的手段正渐变为艺术的目的。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变,艺术手段会渐趋僵化而失去应变的能力,艺术家也可能会专注演技而失去生活的热情。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