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这座北方重要的京剧码头上,有一颗闪亮的星,他就是建国初期在北京“坐科”八年,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全才,国家一级导演,原烟台京剧团业务团长何冠奇。
他来自京剧摇篮北京
他扎根京剧码头烟台
何冠奇是北京人,1939年生,1950年(11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王瑶卿、肖长华、尚和玉、谭小培等众多泰斗级京剧大师都是他的恩师。他师从京剧花脸大师侯喜瑞学戏,1958年毕业公演时,他在《挑滑车》中饰演金兀术,受到专家点名褒奖,说他“演得好,有希望”。
何冠奇“坐科”八年,毕业后领导安排他拜著名剧作家范钧宏、翁偶虹为师,专攻编导。他先后为中国戏校实验京剧团编演了《夫人城》(李鸣岩主演),《香罗帕》(刘秀荣、刘长瑜主演),后来从事教学,为李维康排演了现代戏《四川白毛女》,他创作反映焦裕禄事迹的现代京剧《风雪探亲人》,成为耿其昌的毕业公演剧目。上述演员,如今都是京剧界的顶尖人物。
1961年,领导让何冠奇改编移植秦腔《游西湖》。改编成功后,由何冠奇的师姐刘秀荣主演,引起轰动。
未曾想文化大革命中,《游西湖》被打成“反党大毒草”,何冠奇则被隔离审查。由于近两年的关押审查查无实据,工宣队、军宣队在大会上宣布予以平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何冠奇萌生了调离中国戏校的想法。
调到哪里?何冠奇首先想到了烟台。他选择烟台,是因为“文革”前曾两次随中宣部农村文化工作队到烟台深入生活。在深入生活期间,他对烟台产生了浓厚感情,他发现烟台这座在京剧史中被誉为“北方重要的京剧码头”城市,懂京剧、爱京剧的人多。
何冠奇想调离中国戏校,得到工宣队长陈瑞生(龙口人)和老干部、党委副书记王振濂(莱州人)的支持。于是何冠奇写信与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联系,负责文教工作的徐向荣同志亲笔回信,同意接收。随后派两人到北京为他办理调动手续,又派两人到保定为他爱人宋燕玲办理了调动手续。宋燕玲也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京剧演员,系“四小名旦”之一宋德珠的大弟子。就这样,他们夫妻二人于1970年初,踏上了烟台这座北方重要的京剧码头。
他为学演《红灯记》施绝招
他为繁荣烟台京剧呕心沥血
正当何冠奇夫妻二人办好调动手续准备东进烟台时,他的师哥师弟们都对他说:“上烟台那个小地方,你能干什么?”何回答:“上小地方我也能干大事。”几十年来,何冠奇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为繁荣烟台京剧呕心沥血。
何冠奇夫妻二人初到烟台时,举目无亲,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受到的艰难不一而足。但这并未动摇何冠奇扎根烟台的决心。
文革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全被赶下舞台,传统戏全部禁演,文艺园地一片荒芜,一批优秀现代戏,又被冠以“样板戏”被封锁起来,想学演难度很大。由于《红灯记》剧组主要成员都是何冠奇的老同学,剧团领导决定让他带队、去北京学戏。在北京期间,何冠奇的老同学带他们“混”入排练场看排练。在角落用心地看,用心地记舞台调度。剧中武打光靠看、记是不行的,必须一招一式地学,何冠奇就把《红灯记》技导组的胡学礼请到他母亲家,传授武打技巧。
何冠奇一行回到烟台,很快排成《红灯记》,因得到“样板团”真传,演得毫不走样,获山东省学演“样板戏”第一名,烟台京剧团由此名声大噪。省领导指示,让何冠奇等辅导全省想学演《红灯记》的剧团。全国各地先后有近70个剧团慕名来烟台学演《红灯记》。
“文革”结束后,传统戏开禁,何冠奇有了用武之地。
何冠奇有自己的艺术观,他认为“不能就传统而传统”,要“既传统又创新”。这样才能受到今天广大观众的欢迎。所以他为剧团选择排演的剧目,都是很少受老旧框框约束的戏,如《秦香莲》、《白蛇传》、《追鱼》、《望江亭》等。何冠奇在导演传统戏时,按母校的传统,对群众角色要求很严,要求必须演出特色来。因此,烟台京剧团的“龙套”别具一格,堪称一流,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秦香莲》时,包公八个衙役的上场动作,竟博得满堂彩。北京观众说:“烟台京剧团的演出是群情激昂,满台生辉。”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