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人聪颖 艺精技湛勤奋中——记河北梆子一级演员韩建华

韩建华(1959——),女,汉族,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省艺术学校毕业。工青衣、闺门旦,师承刘香玉。国家一级演员。现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主演,省艺术职业学院特聘教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十几年来,凡是看过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出大型神话剧《宝莲灯》的人,都会对剧中三圣母的扮演者韩建华留下深刻的印象。戏迷们称她“是齐花坦之后又一个迷人的三圣母。”的确,韩建华扮演的三圣母既有齐花坦的神韵,又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艺术特点。她不仅扮相俊俏,形象娇柔妩媚,声音圆润,唱腔传情,且能充分发挥其武功的长项。她舞起长绸,上下翻飞,时急时缓,满台生风;她舞起双剑,轻松自如,寒光闪烁,疾徐有致。用艺术化的青春活力感染观众,把戏曲之美奉献给人们。

  韩建华从小就喜欢体育锻炼,并且受到艺术熏陶,在入小学的同时也考入了业余体校学练体操,五、六年后不仅在表演比赛中获奖,还晋升为少年班的小教练。到1976年时韩建华已是身高1.65米、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河北艺术学校去保定招生时,她从27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选入河北艺术学校梆子科学习表演艺术。1979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成为河北梆子剧院可塑性很强的青年演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戏曲艺术的百花园逐渐恢复了她姹紫嫣红的蓬勃生机。1979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振兴河北梆子艺术的指示精神,河北艺术学校调整师资,延揽人才,决定从应届毕业生和各院团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进校深造,重点培养,完成承上启下、重铸河北梆子辉煌之使命。天道酬勤,韩建华又一次被选中,成为她跃入艺术成熟期的转折点。

  在此后的两年间,她虚心拜老艺人为师,向刘香玉学唱《断桥》,通过一次次的口授亲传,将剧种主要人物白素珍对许郎爱恨交织、喜怒交融的表演发挥到极致;向老演员路翠阁学习前后部《蝴蝶杯》、《王宝钏》;向张慧云学唱《陈三两》、《夜宿花亭》;向齐花坦学习《宝莲灯》等等。通过博采众长,在河北梆子常演的18出传统剧中,韩建华能唱会演的达13部。她坚信艺多不压身,艺术门类之间能够触类旁通,文武戏可以并重。她向田喜娣老师学演武打靠戏《穆柯寨。斩子》,在熟能生巧的理念下刻苦练功,即使星期天也坚持穿靠插旗,舞刀弄枪打旋子,常常练得气喘吁吁,腰腿酸软,汗湿衣杉,从而逐渐奠定了文武兼备的基础。1981年从进修班毕业后,成为河北梆子剧院青年团的主要演员。

  河北梆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提倡的恢复保留的剧种,是中国北方八大代表剧种之一。她为能够从事河北梆子艺术工作而感到幸运,她立志成为一个为广大观众所欢迎的优秀演员。竖起高标杆后,她继续向“三老”(老艺术家,老名角,老艺人)学习请教,在演中学,在学中演。通过和老艺术家田春鸟合演《蝴蝶杯》,让她学到了田老师表演的细腻与传情;通过和齐花坦老师合作《宝莲灯》,使她对既有神仙的威仪、又具有人的感情的圣母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王宝钏》中,她与著名演员张惠云组成前后场,使她有机会零距离倾听名家指点。由于韩建华博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在石家庄、保定一带农村流传着“搁荒地儿,不顾家,也要来看韩建华”,表达了观众对她的喜爱之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唱红的韩建华曾作为挂牌主演到河北中东部农村巡回演出,戏迷和观众掀起了看韩建华热,十里八乡间奔走相告与同好分享。一次,韩建华因发烧在医院输液,剧团在一台口演出结束,观众因没有看上韩建华引为遗憾,有好事者撺掇主事人不给剧团结帐。韩建华知道后毅然拔掉针头,骑单车赶到演出点,粉墨登场演出《宝莲灯》。因身体虚弱,一场下来晕倒在后台,醒来后咬牙再演。感动的观众屏息静气,鸦雀无声。当“三圣母”的宝剑在激越的乐声中寒光翻飞时,一些观众动情地高喊:“行了,别累坏了!”感动的韩建华挥笔写下:“艺术属于人民,演员只有奉献。”

  二十年辛苦不寻常,汗水浇开艺花香。在《穆桂英挂帅》、《穆柯寨·斩子》、《大破天门阵》等剧中,韩建华扮演古代巾帼英雄穆桂英。她扮演的穆桂英神形兼备,其扎靠插旗、戴雉翎、围狐尾的剧照曾风靡于河北多家报刊,见诸《河北日报》的一篇文章这样写到:由于受河北梆子的局限,有的演员唱功好而武功差,有的演员武功好而唱功差,这或多或少的给演员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韩建华却是文武兼备,她主演的刀马戏《穆柯寨》的精彩表演同样获得观众的好评。只见她深扎大靠,轻抖银枪,在下场式中连续完成三个快速“点地翻身”,接着又是两个靠旗打地的矮翻身,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在“四击头”中完成,完成得稳健,干净,利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韩建华的主攻行当是青衣,但她既演闺门旦,又演刀马旦,文武全活,为后来的旦角演员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空中戏苑》栏目曾经连续举办教唱本省当家剧种河北梆子,聘请田春鸟教生角,韩建华教旦角。他们的教唱倾倒了无数河北梆子戏迷,培养了一批批没见过面的学生。韩建华的唱功得益于开发早,兼收并蓄而为我所用。她从小学唱京剧,开发并锤炼了发育期的嗓音,后来又兼练晋剧、豫剧、大鼓等北方剧种和流行歌曲,用于演唱河北梆子,因而能够发音圆润,高亢激昂,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且能真假声兼备,灵活交叉运用,在适应河北梆子高音假声、中音真假混合、低音本声的演唱中游刃有余。用之既出,出之必当,且富有韵致。对韩建华的演唱,《河北日报》载文做出这样的评价:“她身材适中,特别有一副甜润清脆的好嗓子。像《陈三两》这样以唱功见长的戏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100多句唱。她唱得毫不歇蹶,而且感情充沛饱满,‘一腔怒气冲九宵’这句唱词,一声高腔犹如异峰突起,大有刺破青天之势。接下来‘冲九宵’三个字高亢悲愤,一泻千里,展示出陈三两此时此刻悲愤之情,以及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倔强性格。”

  1993年4月30日,韩建华为前来河北省视察的杨尚昆同志演唱了《大登殿》,赢得了国家主席热烈的掌声。1994年,韩建华为台湾访问团演出了《陈三两》,访问团负责人热烈欢迎她早日到台湾献艺,并把她这次演出的全程录像带回台北,让海峡那面的父老乡亲先睹为快。1990年金秋十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京津冀河北梆子调演”时,作为河北演员代表的韩建华,演出了折子戏《陈三两》。在不足50分钟的演唱中获得了11次热烈的掌声,文化部长高占祥当场题写“梅花香自苦寒来”书赠韩建华。时间只记录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韩建华在第二届戏剧节折子戏表演中获一等奖,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演员大赛中获一等奖,在河北省戏曲卡拉OK大赛和河北电视台“戏苑乡音”专业演员比赛中均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并多次获得河北省文化厅的记功嘉奖。

  她在舞台上炉火纯青,取得了不凡成就之后,又将精力注入在后继人才的培养上,并活跃在多家电视台的演播厅里。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名家名段》欣赏中一连作下四期节目。同时,也是河北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常客,且不断奔走于石家庄、邯郸、沧州、衡水、廊坊、邢台和河南等多家电视台之间。除演出外,还陆续出版了由她主演的《王宝钏》、《蝴蝶杯》、《杜十娘》、《打金枝》、《算粮?登殿》、《三击掌》、《三上桥》、《武家坡》、《韩建华专辑》等剧的光盘,使更多的观众能够领略她精湛的演技和风采。喜爱韩建华的戏迷说:“过去看韩建华得去赶台口儿,如今她也走进了电视,还被保存在盒盒儿里,更方便过戏瘾了。”

  今天,韩建华这枝河北梆子艺苑之花仍在迎春绽放。她作为一名演员光彩照人,作为一名培养河北梆子艺术人才的园丁依然辛勤耕耘。一些戏迷路过教室窗外驻足聆听,甚至低声学唱。他们说:“有文武兼备的名角儿承上启下,振兴河北梆子大有希望。”

作者:郭根源
供稿:刘仲武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