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型历史传奇京剧《白洁圣妃》的一点小意见
由文化部重点资助、云南省京剧院主创的大型历史传奇京剧《白洁圣妃》是我省京剧界的一件大事,该剧的剧情、舞美、布景、道具等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而选角及演员们的表演也颇有出彩之处,从演出现场观众的反映来看,对这出如同“急急风”般排练出来的新戏(该剧排练仅50对天)是持肯定态度的。我祖籍是大理州巍山县,《白洁圣妃》讲述的故事正是家乡的一段历史传说,所以从个人的理解出发,我对该剧有一点意见:太过于白族化,缺少彝族特色。   有白剧《白洁圣妃》珠玉在前(该剧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金孔雀奖),相信京剧版的《白洁圣妃》对前者也有所借鉴。开场即是一段白族三弦弹唱介绍故事背景,由于本剧的主角“白洁夫人”即邓赕诏诏主夫人在传说中是白族,开场戏又是在邓赕诏上演,历史上的邓赕诏位于今天洱源县邓川一带,自古是白族的聚居地,这样的开篇也合情理。但故事发生的“六诏”时期,包括邓赕诏在内的五诏都是彝族先祖“乌蛮”人建立的;这出戏的转折点“火烧松明楼”及其之后的情节,大都发生在蒙舍诏,即今天的巍山县,自古就是彝族乌蛮的聚居地,男主角蒙舍诏诏主“皮罗阁”是当地彝族人民为之骄傲的先祖。让人不解的是,在京剧《白洁夫人》中几乎看不出彝族文化的影子。   除了皮罗阁和大将蒙兢的帽子头饰,我在剧中就看不出古代彝族的特征了,包括蒙舍诏一众文官及上场兵士,服饰上均没有任何彝族气息,连最起码的“窄袖斜襟和包头”都没有。最为一部历史剧,这些文化符号理应展现,特别是在前半段白族标签已经深入人心,更应该在这里凸显彝族特色来表现地方差异,达到文化的平衡。特别是蒙舍诏四个文官的串场叩拜,居然是明显的白族语音腔调,不禁让我哑然失笑,又心存不忿——这不但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事实的不尊重啊!   之前的白剧版《白洁圣妃》是白族的地方戏,全篇用白族唱腔、白语口白都不奇怪。但京剧应该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然是表现地方民族文化的剧目,就不应该顾此失彼,甚至混淆概念。如果一个没有听说过传说故事的人,看了该剧后认为这个故事只不过存在于白族人民中间,而看不出不同民族的真实面貌,我认为是很失败的。希望这部各方面都给予关注重视的新戏能继续修改完善,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动人故事。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