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总政某部礼堂内,一位一直活在战士们心中的英雄母亲——邓玉芬的形象,出现在了舞台上。她被日本侵略者逼迫,要在亲生儿子和八路军战士之间选一个认亲,认下的就会活下来,另一个就会被杀害。生离死别,母亲的纠结与痛苦让台下观众哭成一片。这部感人的作品,便是中国评剧院历时一年创作的评剧大戏《母亲》,而母亲原型就是来自于北京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的真实人物。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在首都,中国评剧院等文艺院团正在通过实际行动,扎扎实实践行着这个理论。
一年前,北京的金秋,已经76岁高龄的著名编剧锦云应中国评剧院之邀,来到了密云县石城镇,探访一段战争年代的故事。“刚一到,看到那尊邓玉芬的雕像,就被她望儿归的神情所触动。”锦云得知,就在雕像所在的那个小山梁上,大字都不识几个的邓玉芬,把自己的丈夫和五个儿子一个接一个送出山口,送上了抗日前线,她与亲人们在这山口分别,从此天人永隔。在接下来的深入采风中,密云党史办的工作人员,拿着一大摞材料,给锦云讲了整整两天那段烽火岁月。邓玉芬的养女还讲起乡亲们为躲避日军搜捕,不得不长期藏在山洞里的情景。“这些故事和细节调动了我内心郁积的感情和多年积累的素材。”锦云说。
一次又一次回到小山村,一次又一次补充和调整,今年3月,经过20多次修改后,《母亲》剧本终于呈现在演员们面前。邓玉芬的扮演者王平说:“刚拿到本子,我就被故事情节感动得泪流满面。”
今年7月6日,中国评剧大剧院座无虚席,《母亲》的首次亮相让专业与非专业观众都红了眼圈。9月16日起,京郊巡演在密云启动。10场演出,能容纳700人的密云大剧院场场爆满。如今,石家庄、天津、呼和浩特、太原,以及本市多个区县的观众都欣赏到了这部佳作。截至昨天,该剧已演出34场,观众达3万人次。而在该剧的排期表上,到年底,将演满60场。
脚踩泥土的创作,结出了被广大观众认可的艺术之花。其实,评剧《母亲》扎根生活的创作并非个案。与中国评剧院的艺术家们一样,首都文艺工作者们努力从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挖掘宝藏。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典型代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就瞄准了这眼深不见底的清泉,开始了创作。去年暑假开始,主创团队一头扎进东城、西城的老胡同里,走访了近半年时间,安定门老物件陈列室、史家胡同博物馆都被他们“翻”了个遍。这还不算,主创人员多方联系,找到60多位了解胡同文化的民间收藏家、民俗专家,一一采访。后来他们甚至干脆住进胡同百姓家,感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汲取故事、语言以及细节上的一手素材。这样慢工细火熬煮出来的《胡同.com》,今年“六一”儿童节甫一亮相,就获得了观众的肯定。
同样是北京儿艺的艺术家,在创排儿童剧《梦的N次方》时,不仅在创作阶段深入校园感受孩子们的童真童趣,还在彩排时就请孩子们当“主审”,为作品提意见。
北京人艺话剧《司马迁》,也经历了主创人员历时三年,多次前往司马迁故乡采风,深入体会韩城独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文化的过程。北京人艺今年推出的描写北平的台湾人抗战往事的话剧《故园》,也从前门附近的台湾会馆里,挖掘到了不少珍贵素材。
首都艺术家们脚踏坚实的大地,用艺术观照现实生活,交出了一份份接地气儿、有深度有温度的令观众满意的答卷。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下一篇:“宝坻杯”环渤海评剧艺术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