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之后 ——新时期中国京剧发展历程回眸   

   曾几何时,作为“样板戏”,“革命现代京剧”风靡华夏,男女齐唱“穿林海”,老少皆知“谢谢妈”。那时的京剧,颇有“一花独放”之势。

  曾几何时,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卡拉OK、西洋音乐迭掀高潮,而素称“国剧”的京剧却在剧场里备受冷落。30岁以下的观众,很少人知道“西皮”、“二黄”为何物。

  许多人在问,已有200多年历史,融汇了中国音乐、舞蹈、戏曲精华,诞生过谭鑫培、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大批艺术大师的中国京剧,路在何方?

  在寂寞中奋斗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革命现代京剧”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走下神坛,换来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件大好事,而 从“花王”变成“百花之一”的京剧,却由于大批新兴、外来艺术门类的激烈竞争,观众日减,经费奇缺,后继乏人,进入了一个相对寂寞的时期。

  著名的“梨园夫妻”、京剧表演艺术家耿其昌和李维康对记者说:“搞京剧的人,八十年代最苦了!”那时,他俩领衔主演的中国京剧院一团曾有7年时间在全国各地“跑码头”。为了挣够生活费,有时一个月要演28场。出差时不得不自带铺盖和锅碗瓢盆,夜里只能睡在后台。病了没时间上医院,只能互相“刮痧”,演员们周身都是大血印。

  “我们对‘样板戏’时代的畸形繁荣并不留恋。告别违反艺术发展规律的‘一花独放’,对京剧自身的发展也有利。”国家一级编剧、现代京剧《骆驼祥子》编剧钟文农女士对记者说。

  事实正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京剧界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三突出”、“以现代戏为主” 的束缚,重新回到了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正确轨道,真正实现了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三并举”。在袁世海、梅葆玖、张君秋等大批老艺术家努力推动下,《铡美案》、《白蛇传》、《失空斩》、《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等上千出京剧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曹操与杨修》、《徐九经升官记》、《蝶恋花》、《风雨同仁堂》、《骆驼祥子》等一批思想、艺术水准相当高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次第登上舞台。

  “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苏三离了洪洞县”,令老戏迷陶醉的梅、程、荀、尚、谭、言、马、麒等各大流派又回来了,韵味十足的生、旦、净、丑和唱、念、做、打又回来了。对京剧逐渐了解的青年人,也你一段西皮流水,我一段二黄快三眼,象模象样地唱将起来:“诗书文墨终身为伴,忧国忧民重任在肩”……

  寂寞并不可怕,奋斗就有希望。

  在创新中发展

  在中国艺术的百花园中,京剧被比作菊花。菊花,在厅堂上供人清赏,难免日久而衰,在山野间迎风傲霜,却能生生不息。从民间戏班子发源的京剧,离开普通观众,就无法生存。

  让京剧艺术家们尴尬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台上不断有戏演,无奈台下观众日见稀。“在舞台上干了一辈子,我喜欢剧场爆满,喜欢掌声,喝彩声!可是我经常看到的却是门可罗雀!观众冷落我,我死不暝目!”著名导演艺术家余笑予十分动情地对记者说。

  任何传统艺术,不论过去如何辉煌,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必将被观众抛弃。京剧艺术家们认识到,京剧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拆除与青少年观众之间的“墙”,让他们看得懂,能欣赏。既要继承前辈经验,又必须虚心学习国内外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大胆创新。

  许多青年观众发现,今天看到的京剧,比他们想像的京剧好看多了:呐喊阵阵,拼抢激烈,一场唐朝宫廷中的马球比赛高潮迭起棗这是京剧《贞观盛事》的开场;倾斜的城墙、石狮子,把观众很自然地带到了民国时期那种“大厦将倾”的氛围棗这是现代戏《骆驼祥子》的布景;一辆真的人力车棗这是《骆驼祥子》的道具;一色的女真服饰、蒙古族服装、藏族衣裳棗这是《完颜金娜》、《草原母亲》、《她从雪山走来》的服装。著名京剧作曲家陆松龄告诉记者,为了增强京剧音乐的表现力,各地剧团普遍采用了中西乐队混编的方式。为了丰富京剧旋律,他在《春秋霸主》中特意为主角花脸的唱腔加进了以往罕见的反二黄调。为体现地方特色,他在《风雨同仁堂》里则加进了京味十足的京韵大鼓、单弦调子。

  正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许多戏票在演出之前十多天就卖光了。剧场中,绝大多数观众是中青年人。

  在花丛中精彩

  自然界里,一花开时万花开,此处花少彼处多,从来没有真正一花独放的事。人类社会的“鲜花”也是如此。放弃“一花独放”的奢望,尽力让美丽的鲜花得到充足的阳光、雨露与养料,使其在万花丛中开得日益精彩,才是明智的选择。

  参加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京剧专家、学者们指出,新时期的中国京剧,剧目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历史上其他时期,在京剧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绩。这正是党和政府以及无数“爱花人”把京剧放到市场中锤炼,又对她大力扶持的结果。

  九十年代以来,全国性的京剧活动从未间断。1990年,全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随之成立。随后,中国京剧基金会成立,《中国京剧》杂志创刊。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大型活动,京剧新星演出活动,梅兰芳金奖大赛,3次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各种京剧演出、比赛、学术研讨会此伏彼起。6届中国艺术节、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联欢会,都有京剧节目亮相。国家设立的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也有大批京剧剧目和京剧人士跻身其中。各种京剧书刊、音像出版物令人目不暇接……

  目前,优秀京剧艺术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团队。导演马科、余笑予,编剧戴英禄、陈亚先,音乐陆松龄、朱绍玉,舞美黄海威、刘杏林等一大批人,都是足以与世界一流艺术家媲美的高手。至于优秀的文武小生、老生、青衣、花旦、老旦、花脸、小丑演员更是举不胜举,仅一流青年旦角,就有李胜素、张火丁、兰文云等数十位。

  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许多城市都积极开展了培养新世纪京剧观众的活动。6年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弟子沈小梅和同事们已到南京各类学校上了5000多节京剧辅导课。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每周都有几台五、六岁小朋友演出的京戏。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学生中的京剧爱好者已经超过1000万人。

  纵观新时期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热爱京剧艺术的人们可以看到,正是坚持继承与革新,坚持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我们的京剧才在告别“一花独放”之后,重新打开一了片新天地。

  “都说盛世出精品,现在盛世来了,再加把劲,我们的京剧就和世界一流音乐剧可以一争了!”余笑予导演的话,说出了当代中国京剧艺术家们的共同心声。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