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实验京剧《浮士德》 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

   

 

  《浮士德》演出剧照

  在第三轮演出开场前,一位老戏迷来到化妆间,对刘大可说:“听说你们这个戏不怎么样,我就是来看看究竟差到什么样。你以后还是多排点传统戏吧!”但演出结束后的第二天,这位戏迷却又告诉他:“没想到这个戏让我坐住了,它不是简单的新编戏,同时还能看到演员对京剧传统的坚守。”

  一部长达1.2万多行的诗剧,带着真实与想象的奔放、当代与神话的杂糅,亦庄亦谐、亦讽亦颂,一路从中世纪的书斋走来——《浮士德》这部歌德毕生力作,因为是德国社会的镜子而被称作时代史诗。然而这样一部贯穿歌德一生的创作,能否以京剧形式进行演绎?

  日前,由国家京剧院与意大利艾米莉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联合创排的京剧《浮士德》经过打磨修改后,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圆满完成了第三轮演出,其新颖的题材、实验的气质和创新的精神引发了新老戏迷的热烈讨论。

  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

  京剧《浮士德》由中意双方共同出资、联合制作。中、意、德三国艺术家组成的创作团队以京剧艺术为本体,从导演手法、音乐设计、服装造型、舞美道具等方面融汇中西方审美需求,对这一庞大、宏伟、深刻的题材精心雕琢。

  其中,来自德国的安娜担任导演,国家京剧院李美妮担任编剧、徐孟珂担任京剧导演;中方负责编剧、唱腔设计、服装造型;意方负责舞美、灯光设计;音乐伴奏则打破传统京剧乐队编制,融入西洋乐器、电声,由4名中方演奏员和3名西方演奏员共同完成。

  全剧运用中国京剧传统的“唱念做打”艺术手法进行表现,将西方经典呈现为东方形态,不仅是一次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碰撞,也是一次“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的有益探索与尝试。而中、意、德三国团队的精诚合作,也开启了中外剧目创排、演出运营合作的新模式。

  用京剧传递人类共通情感

  问世200余年来,《浮士德》历来都是舞台的宠儿,以各种艺术形式被搬演至世界各地的舞台,对于不拘泥于题材的京剧来说,尚属首次。无论是其中“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一个付得起价钱的人”“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等经典语录,还是主人公浮士德身上那种渺小与庸人的气质,既执着尘世又超离凡尘的境界,想要通过风格化强烈的京剧呈现出来,却又并不容易。不过创作之初,国家京剧院就确立了要用京剧独特的艺术样式传递出人类共通情感的初衷。

  虽然明确了创作主旨,但在剧本阶段,主创团队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原著的内容非常庞杂,怎样取舍成了大问题。”徐梦珂介绍,经过团队反复讨论,终于找到了京剧剧本的核心——“人生在世,难免犯错。然迷途知返,克己修身,终成正人。”沿着这一脉络,确定了浮士德将灵魂出卖给魔鬼,重返青春,经历爱情、金钱诱惑的故事结构。

  实验要建立在寻根的基础上

  虽然实验京剧的定位给《浮士德》主创团队增加了创新的勇气,让他们放开手脚,充分调动想象,但徐梦珂始终认为,所有的创新都要从“旧”中来。“京剧是根,实验要建立在寻根的基础之上。”徐梦珂说。

  “演浮士德的这个演员到底是什么行当啊?他前面还戴过老生的髯口,中间用过小生的小嗓,后面又是花脸的身手……”看完京剧《浮士德》,很多老戏迷有点糊涂。其实,这种跨界起初连饰演浮士德的刘大可也不大习惯。“我本身是花脸演员,当初接戏的时候以为演的是魔鬼,但德国导演给我分配了浮士德这个角色。剧中,浮士德是个书生,还要和旦角谈恋爱,完全用花脸的方式演不合适,所以我就借鉴了各行当的特点,但又不能演成封箱戏似的反串。”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浮士德,出场时是垂垂老者,此时角色戴髯口,是老生形象;返老还童后一跃上桌,接着是“朝天蹬”和摔劈,特别符合角色此时的年龄和心理;与格雷卿缠绵时又有一段小生的唱和做;随着欲望的膨胀,他的内心开始张扬,自私、阴暗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正是花脸的角色特点。

  更为大胆的人物创新当属魔非的塑造——他既不同于钟馗这样的大鬼,也不同于油流鬼这样的小鬼,而是一个不勾脸、不穿传统行头的帅鬼,工架优美,又矫健灵活,在长靠武生与短打武生之间自由游弋,甚至有不少其他行当的动作,既保留了京剧的程式,运用时又不落窠臼。徐梦珂说,这样的人物设置源自安娜对于魔非的阐述,在德国人心中,《浮士德》中的魔鬼并不邪恶,而是个孙悟空似的人物,要机智幽默又有绅士风度。

  “我们在创作中首先解析人物,然后再去挖掘适合这个人物的传统京剧元素,排除了完全脸谱化的人物。”徐梦珂说,这种创作人物的方法其实也是从“旧”中来,“突破行当的限制,从人物出发,其实是借用了样板戏的做法。”

  希望能走得更远一些

  2015年10月8日至25日,京剧《浮士德》作为意大利VIE艺术节展演剧目在博洛尼亚、摩德纳演出12场,不仅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及戏剧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更连续接到意大利艾米莉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以及意大利孔子学院发来的2017年赴意大利巡演的邀请;同年11月,京剧《浮士德》在北京清华大学演出,在青年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2016年1月15日至18日, 京剧《浮士德》作为国家京剧院重点推介的项目参加了在美国纽约召开的第59届美国演艺出品人年会。该剧精美独特的宣传材料和播放视频甫一亮相,便引来了与会演出商、经纪人和剧场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感叹中国国粹的创新精神、新颖题材以及国粹京剧与西方经典的完美结合。

  有意思的是,在该剧第三轮演出开场前,一位老戏迷来到化妆间,对刘大可说:“听说你们这个戏不怎么样,我就是来看看究竟差到什么样。你以后还是多排点传统戏吧!”但演出结束后的第二天,这位戏迷却又告诉他:“没想到这个戏让我坐住了,它不是简单的新编戏,同时还能看到演员对京剧传统的坚守。”

  这样的鼓励,让《浮士德》这个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创作团队欣慰不已。“三轮演出,听取了很多意见,我们还会继续打磨修改,希望这个戏能走得更远一些。”徐梦珂说。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