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粉丝”群壮大戏曲“朋友圈”

   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共同举办的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经验交流现场会30日在中国评剧院举行。来自上海、天津、安徽等地的戏曲管理工作者参观了中国评剧大剧院,分享了北京同行打造戏曲交流演出平台的成功经验,并交流了各自在戏曲院团政策扶持、院团改革、人才培养、文化惠民、观众普及以及市场开拓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3月31日 《光明日报》)

  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引发国人的高度关注——大力传承民族戏曲艺术,已成了我们的重要文化国策。在众多推动中华戏曲更上一层楼的举措中,加固民族戏曲艺术的观众根基,培育忠实“粉丝”群,才能更为壮大中华戏曲艺术的“朋友圈”。

  言及中国传统文化,世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京剧——民族戏曲之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当我们看到一群群“老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我们的戏曲艺术如醉如痴,加入到中华戏曲的粉丝“朋友圈”时,可再看我们的不少年轻人,却成群结队地成了歌星影星的疯狂“粉丝”,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如何使这传承千古的经典戏曲艺术,也能拥有如此众多且忠实的“粉丝”呢?构建起喜爱、推崇与尊重传统戏曲艺术的“粉丝文化”,让中华戏曲艺术“朋友遍天下”,这也是承载与创新戏曲艺术“新长城”的重要根基。

  源于先秦,历经汉唐,渐进于宋明,成熟于元代,并创新发展至现当代的民族戏曲艺术,乃是中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及表演艺术之集大成者,其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戏曲艺术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其观之者众,也是反哺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土壤。

  不过,进入当下艺术大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当代影视艺术的丰富多姿多彩,其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戏曲艺术的喜爱者仍众,但年轻人却日渐被其它现代艺术吸引而去,这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进入剧院现场,零距离地观戏的青年人,有逐渐减少之趋势,这不能不令我们为之警醒与重视。

  像在西方国家,其观众之所以痴迷于传统歌剧艺术,这与其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受到歌剧艺术的教育熏陶不无关系。我们也应学习借鉴这一教育经验,在传承中华戏曲艺术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在戏曲基因的从小培养上下功夫,它也将会融汇于一个人一生的艺术基因中,并会代代传承下去。让小孩子、年轻人也能端坐于剧院中,将一出戏津津有味地从头看到尾,这种从小打基础、培养年轻一代对民族戏曲艺术喜爱与尊重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我们的家庭、社会、教育机构,都应在艺术素质教育中,让传统戏曲的身影遍布其间,让年轻人受到无处不在的熏陶与感染;使戏曲之美,能立于人之一生无比崇尚艺术的灵魂中。

  在对戏曲艺术传承的基础上,因应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戏曲创新,是争取更多新观众的重要“砝码”,这样才会让一代又一代人,都能成为戏曲艺术永不言弃的“粉丝”。像新中国成立后,曾涌现出一批优秀创新剧目,像京剧《白蛇传》、评剧《刘巧儿》、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豫剧《朝阳沟》等,其都吸引到更多新时代的观众,使人们在如醉如痴的喜爱中,加入到戏曲“朋友圈”中。

  当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人民生活、时代风潮有机融合,就能不断产生新时代的戏曲艺术经典,获得年轻观众的深深喜爱。有了接连不断推陈出新的戏曲新篇章,其“接地气”的发展,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一脉相通;让不同地域、群体的人,都能成为民族戏曲艺术之忠实“粉丝”,则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在不断革新进步的基础上,就会增添更多发展的动力与希望,则我们的中华戏曲“朋友圈”,就会无处不在。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