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带班”变身学历教育 南充川剧联姻校园传承非遗

   

 

  表演《打红台》的名家们将为南充川剧“非遗传习班”的学员授课

  4月20日上午,川剧“非遗传习班”在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开班授课, 从全省选出的40名学员3年内将在该校接受专业的川剧艺术培训和文化课教育,并获得职教文凭。据了解,这是南充首次将非遗项目与学历教育融合,不仅将提高新一代川剧演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创新发展川剧艺术,更为传承南充其他非遗项目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困境 “团带班”式传承日渐式微

  南充川剧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先后涌现出川剧名丑陈全波、 汪洋等老一辈优秀川剧表演艺术家。过去由于条件有限,这些川剧表演艺术家多数是拜师学艺,之后随着剧团的组建,形成了“团带班”模式,即招来的学员一边接受川剧基本功训练,一边由剧团邀请老师传授文化课。 如今受多元文化冲击,川剧人才流失严重,传承日渐式微,目前南充川剧界已有20多年没有“新鲜血液”注入。

  “‘团带班’ 模式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偏重于艺术培养,这就容易出现个别演员在艺术表演上冒尖, 但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 而文化知识对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有的演员达到一定表演水平后却无法进一步提升,深究原因, 这与缺乏更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教育有关。”4月22日,南充市文化艺术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川剧团(以下简称市川剧团)团长汤勇告诉记者, 如果能将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融合,让川剧演员一边学习专业的表演艺术,一边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 这对川剧保护和传承来说不仅是一种创新, 而且有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川剧表演人才。

  革新 剧团学校联姻培养名角

  面对川剧传承的困境和新时期对川剧演员的要求,南充如何突破瓶颈?从去年开始,市川剧团着力创新传承方式,一方面在全省各地挑选了40名12岁至15岁且具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川剧苗子, 一方面着力与职业教育学校合作,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在学校开办川剧“非遗传习班”,对这批学员进行艺术培养和文化教育。最终,市川剧团与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达成联合办班共识。今年4月20日,南充首个川剧“非遗传习班”揭牌开课。

  汤勇介绍说,川剧“非遗传习班”能让这40名学员融入学校环境,他们的学习期为3年,由省川剧院的专家传授表演艺术,吃住和学费均由市川剧团负责。学员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该团工作, 其中特别优秀者将被选送到省上深造。

  川剧“非遗传习班”的学员如何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对此,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校长张勍表示,这3年里,40名学员将与该校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历史、语文、心理学等文化课程,通过考试后的合格者可毕业并获中专文凭,成绩优异者还可以继续就读大专班,拿到更高文凭。

  探索 非遗传承能否焕发生机

  22日下午, 记者在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看到,川剧“非遗传习班”设有两个大厅,其中, 南充川剧历史展览厅张贴着南充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照和艺术成就简介;而在训练厅里,40名川剧学员身穿练功服,正在挥汗如雨地训练基本功。

  “经过系统培训的学员不仅能拥有良好的技术功底, 也能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张勍告诉记者,职业学校全面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 不仅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而且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这是一个双赢甚至多赢的举措。

  作为川剧“非遗传习班”的艺术课老师,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杨昌林也很支持这种教学模式。他说,南充这种创新非遗项目传承的新方式, 值得其他艺术剧种和全省各地借鉴、学习。

  南充是“非遗大市”,除了川剧,还有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阆中王皮影、仪陇剪纸等众多国省市级非遗项目,既然川剧“非遗传习班”迈出了第一步,那么其他非遗项目能否推广这种模式?对此,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家喜表示, 接下来,“非遗传习班”有望在南充其他非遗项目上得到进一步推广。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弘扬任重道远,希望通过这种符合时代特色的传习方式,让职业教育“接力”非遗传承,让非遗艺术在南充焕发出勃勃生机。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