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蜚声全国的豫剧《朝阳沟》在长安大戏院重演,使我们在重温那些经典唱段的同时,得以重新思考这部戏的艺术思想价值和对当下戏曲创作的启示。
豫剧《朝阳沟》在上世纪50年代首演,讲述高中毕业生银环在农村劳动中培养起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并终于在农村扎下根的故事。《朝阳沟》在运用传统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尝试,后来被摄制成戏曲艺术片,京剧、评剧、吕剧、眉户、滑稽戏等也都移植、演出过该剧。
《朝阳沟》的艺术力量首先来源于戏剧文学的力量。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人物语言生动、鲜活、风趣,饱含着劳动的智慧,颇有“山药蛋派”的风范。《朝阳沟》中进山和出山的唱段是现代戏曲的典范,对唱、联唱的特点更足,这些唱词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比喻自然熨帖、妙趣横生,是没有格律的诗,看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实际饱含艰苦的淘洗功夫。相比之下,很多当代戏的唱白只是白话生硬地加上韵脚,看不到多少诗歌的纹理。编剧杨兰春不是外在于土地和农村,而是站在土地上平等地甚至有点仰视地看农民,对农民的讴歌满怀深情,他笔下的农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共和国的根基,是肯于奉献的劳动英雄。
戏曲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除了堪称文学典范的剧本,《朝阳沟》还具备了宏大的音乐格局。《朝阳沟》借鉴了歌剧作曲的程序和格局,打破了传统戏曲百衲体的编曲路数。王基笑等作曲家在豫剧的音乐海洋中,精选了一些基本音型和形象,将带有强烈时代感的激情作为灵魂植入旋律中,构成了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音乐体系,让古老的豫剧发出了新声。这个体系有自己的“咏叹调”和“宣叙调”,如进山的“走一座岭来翻一架山”和出山的“山也留来水也留”是极好的咏叹调,而那些独唱、对唱、联唱则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宣叙调。伴唱则带有颂歌、赞歌甚至花腔的效果,铲地和众人拉绳的群舞群唱,也都借鉴了歌剧和音乐剧的元素。它不似当代的某些作曲,只是把本剧种好听的曲子和乐句连缀到一起,没有音乐基调和主旋律,没有灵魂和整体性,变成了大杂烩。《朝阳沟》的音乐以完整的基调和统一的旋律,让观众从始至终裹挟在一种激越高亢的情感中透不过气来,在这样宏大的音乐格局面前,许多当代戏曲音乐显得局促和小家子气。
在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基础上,《朝阳沟》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风破浪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面貌。其中,包括底层百姓翻身解放后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农村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氛围,崭新的行业平等、劳动者最美丽的价值观,农村天人合一的山水风光和宜居的生态环境,等等。总之,它勾画了一幅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其实,从《礼记》的大同理想,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老一辈革命家的社会主义蓝图,中国人的“大公”意识一脉相承。它植根于中国人最深层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半个世纪回首望,仍然有令人怦然心动处。
《朝阳沟》是记录共和国青春足迹的一部宏伟史诗,是反映社会主义文艺“戏改”成果的一座丰碑,是上世纪豫剧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朝阳沟》还是一面戏曲的镜子,透过它,可以看到戏曲艺术的可进空间,它的原创性和经典性至今熠熠生辉。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