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丹江夜雨》再现移民风采 北京刮起“渠首风”

   连日来,随着现代豫剧《丹江夜雨》在北京市朝阳区的精彩上演,当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渠首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淅川移民”、“移民精神”成了时下朝阳群众的高频热词,并纷纷为之点赞。

  “移民群众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移民干部心系群众,忠诚担当,淅川人个个都是英雄,值得我们学习。”朝阳区的不少群众,都说出了肺腑之言。

  《丹江夜雨》讲述的是移民李奶奶一家历经半个世纪的搬迁,在丈夫、儿子因为移民相继去世的情况下,孙子李丹江从留恋故土、难舍家业到支持搬迁,移民干部程书记真情服务、关爱移民,最终实现和谐搬迁的故事。通过豫剧这一艺术形式,该剧再现了移民搬迁的波澜画卷,讴歌了广大移民干部群众大爱报国、无私奉献、忠诚担当的精神。

  淅川县曲剧团团长贾永说,移民搬迁声势浩大,感天动地,两年多时间内,16.5万淅川移民抛家舍业,割舍亲情,挥别故土,远赴他乡。“每一个移民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取名《丹江夜雨》,有移民别家落泪、亲人落泪、上苍落泪的寓意。”

  在贾永看来,豫剧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很大的受众群体。而采用豫剧来反映南水北调移民搬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立体化、故事性、感染力强等特点,更能深入人心。

  豫剧中植入曲剧元素是该剧的一大亮点。“移民顾全大局、舍家为国,比较激情豪放,适合用豫剧形式来表现;移民干部耐心说服真情为民 ,适合用委婉动听、韵味十足的曲剧来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使舞台剧更具感染力,更能反映淅川移民精神和可贵品质。”贾永说。

  “割一块太阳取暖怕它太烫,摘一块月亮挡寒怕它太凉,汤一壶黄酒怕它不清亮,百姓冷暖永远不能忘。“朝阳区建外街道居民张新伟说这几句话太精彩了,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移民干部对移民群众的体贴和担当,反映了基层干部“视移民为父母,把群众当亲人”的思想。“移民可爱,干部可敬,干部一心,才能实现平安、顺利、和谐搬迁。”

  记者了解到,为排练好该剧,并将其打磨成一部精品剧,淅川曲剧团的同志们没少下功夫。早在移民搬迁期间,他们就常常深入移民村,和移民群众同吃同住,用心体验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声,揣摩角色如何演绎。之后,参演人员从唱腔、吐字、道白、演奏等方面进行了上百次练习。近几年,每年春节他们都会到各个迁入地进行慰问演出,为移民乡亲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去浓浓的乡音乡情,带去家乡人民的牵挂和祝福。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排练以来,该剧已累计巡回演出200多场,观众达5万多人。由于艺术精湛,表演精彩,该剧还被河南省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列为党员干部必看内容,先后演出了60多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台移民大戏,几多感人故事。贾永深情回忆说,很多次在外演出时,天气寒冷,甚至还飘着雪花,为了使表演更真实,演员们干脆就和移民搬迁时的场景一模一样,穿着短袖,身披薄衫,虽冻得浑身发抖,但没一个人叫一声苦,每个人都憋足了劲。有的演员因劳累过度而生病住院,为了不影响演出,硬是拔掉针头继续上场。

  为了宣传弘扬好移民精神,架起两地理解沟通的桥梁,增进友谊和交流,此次进京演出前,本已退休且身体不适的李玲华又毅然回到团里,要求参与演出活动,并饰演剧中李奶奶这一角色。另一位是乐队主弦板胡刘恒军,爱人刚刚做完手术,为了不耽误此次活动,他把爱人一人扔在家里,自己随团参加了演出。

  “演不好这场戏就对不起淅川移民,对不起家乡父老。”正是这样的一群人,秉承着这样的信念,才让豫剧《丹江夜雨》散发着的无穷艺术魅力,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民、中国人民,传递着丹江库区移民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

  “通过戏曲艺术形式,更多的北京人民知道了淅川,知道了移民迁安的感人故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 以戏为媒,增进了北京与淅川的情感和联系,架起了两地沟通理解的桥梁,为深化对口协作,促进水源地和受水区共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淅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梁玉振说。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