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作者:赵培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清初戏曲创作的三大流派分别指的是文人派、形式派、苏州派,其创作大抵都是受到了昆曲的影响。昆曲作为中国最为中国较早的戏曲之一,发源地为苏州一带,而进入明代以后,昆曲的传播势头越发迅猛,在清初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在此基础上,清初的戏曲创作三大流派以昆曲等为创作基石,在故事情节、戏曲内容、观众观赏性以及文学艺术性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苏州派,其创作代表人物为李玉,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约卒于康熙二十年间,字玄玉,号苏门啸吕,又号一笠庵主人,江苏苏州人。以李玉为代表人物的苏州派在创作上较为注重贴近现实生活,而在选题上多和时事以及政治有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派戏曲家多处于明亡时期,该时期社会动荡和官员贪污横暴以及平民百姓为求生存而起义反抗。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仅给予这些戏曲创作者思想上的冲击,而且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苏州派在戏曲内容上结构精炼,其内容表现宏大,且与一般戏曲家不同的是,该派创作的戏曲多是能够通过舞台能表现出来的,而非天马行空之作。与此同时,该派的戏曲带有十分强烈的封建说教色彩,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不公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与抨击。该派的代表作主要为《清忠谱》、《一捧雪》、《人兽关》、《三生果》、《太平钱》等。
一捧雪
形式派与苏州派不同的是,该派创作风格更加注重娱乐,即娱乐同写作技巧相结合。选题创作上多为诙谐幽默。形式派的代表人物为李渔,初名仙侣,后改为渔,字谪凡,号笠翁,为明末清初戏曲家。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十分注重戏曲的理论化与系统化,正如其在《闲情偶寄·词曲·授曲》中提出的“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一改前人在戏剧创作上过于注重词律的现象,而开始注重戏剧创作的结构。由于李渔作品所呈现出的成熟、戏剧性和观赏性,其大量作品(如《肉蒲团》)被译为美、俄、法等多个国家语言。这也正是李渔在戏剧创作上不断摸索的成果,促使了中国戏曲开始理论系统化。该派代表作为《无声戏》、《觉世名言十二楼》、《十二楼》等。
李渔
而文人派在创作特征上悲情色彩更为浓重,该派作家多为明朝遗民,虽然明已亡国,但情感上还是偏向于明朝。因此在清代明以后,眷恋故国的前明文人内心苦闷与悲痛无法宣泄,所以多通过戏曲诗词的创作来表达其内心情感。该派的代表作家为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其代表作为《抹陵春》。由于该派作家所呈现出的悲情主义,以及清初文字狱的高压控制,因此所创作出的作品多具有奇幻色彩,如《通天台》中的醉梦汉武帝、《抹陵春》中的南唐后主李煜撮合姻缘,也正因为如此,该派作品大多无法通过舞台演出,只适合赏读。
吴伟业
三派从理论到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清初的戏剧大放异彩,更为后来的清代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文学史》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3.孙书磊:《明末清初戏剧研究》
4.盛志梅:《清初文人戏剧创作的特征和新变》,《文学与文话》2016年第4期。
5.杜书瀛:《论李渔戏曲美学的突破性贡献》,《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