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磨洗中,历经了工业文化文明时代而迈入了当下正在走向的审美文化文明时代,自然会更受人们的珍视与厚爱。2015年,在国家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文体中,戏剧教育就是一个特别“抢镜”的话题。大力加强戏曲教学,已成为审美文化文明时代的呼唤,也就成了语文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正是在这个时代节点上,特级教师何夏寿以自己童年戏迷的生活积淀,在小语界第一个将民间戏曲剧本的折子,改写成小学语文课文,并实践于小学语文课堂,获得广泛好评。现在,他又将课堂实验的成果新编成《中华戏曲文学读本》(二十一世纪出版)正式出版。笔者认为,这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本30万字的书堪称一部可用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戏考”。它具有一些这样的特点:一是剧种多样。书中选有京剧、越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秦腔、河北梆子、花鼓戏等多种戏曲,这虽不是中华传统戏曲的全部,但确实是最有代表性的。二是分类齐全。中华传统戏曲的主题十分丰富,但历史的悠远和变迁,在全部戏曲传统中难免瑜瑕互见。何夏寿将其中的精华分为“神话戏”“清官戏”“励志戏”“爱情戏”“悲剧戏”“伦理戏”“爱国戏”等十二类,概其全焉。虽在内容分类上不免有些交错,但从戏曲传递的正能量着眼,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作这样的类别划分还是比较恰当的。三是剧目多采。本书为十二类戏曲选择代表性剧目共四十八个,颇为经典。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均相当有代表性、流行性,为人们所熟知和乐见。四是折子精选。所谓“折子”,这里指的是剧目中的片段或相当于其中的一场。我们要把戏曲改编为语文课文,若一个完整的剧目,自然会嫌太长,所以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场或一个,再作必要的删节和改编。这就要求“折子”必须精选,显然,在这方面何夏寿也下了相当的功夫。五是功能适切。剧本是戏曲艺术的文学部分,它的本意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现在要成为语文教学的文本,其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中华戏曲文学读本》必须向适合于语文教学的方向作衔接。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编者对每一折入选的戏曲,都设置了“剧本(文本)呈现”“剧情梗概”“名段赏读”“曲苑杂谈”“戏曲杂语”和“注释”等栏目,以适应由“演出功能”向“教学功能”的转身。显然,对每一个入选的折子有了这些栏目的诠释和照应,就使本书有了极大的可读性,也为戏曲教育课堂实施带来了很多方便。

  中华传统戏曲是一笔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当成为现时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戏曲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元素,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在学习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诸方面,都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在语文教育课程改革从适度跨界到逐渐走向统整的大趋势里,中华传统戏曲教学的合理介入对于提升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实,中华传统戏曲本来就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文化初乳”。何夏寿自己就认为,他自5岁那年的夏天,由父亲把他背进了村里的戏场子起,就开始了他的戏迷生涯,从小就“在父亲的肩膀上,看了一出一出的家乡戏”。这种童年时的体验对我们来说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心。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新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一个传统戏曲的爱好者,他的《社戏》抒写的就是童年摇着船去看戏赶场子的事。虽然当时他并不十分理解那些古典戏曲的内容,却成了童年最珍贵的记忆。成年之后,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话剧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之所以能在他的《科学史教篇》《文化编至论》等著作中大力推介莎士比亚、雪莱、普希金、易卜生和果戈里等的戏剧或诗剧……与童年受到的传统戏曲影响,无疑有着深刻的生命联系。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决定着人生成长发展的母语教育中,民族传统戏曲应当占着重要的位置。我们当为此而努力。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04日第11版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