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长安第二碗》在西安话剧院首演 话剧加入秦腔唱段精彩不断



话剧《长安第二碗》演出现场(记者 尚洪涛 摄


剧中泡馍馆里的热闹一幕(记者 尚洪涛 摄

  可能对很多老西安来说,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的是那碗葫芦头泡馍。西安城中,一个普通的葫芦头泡馍馆浓缩了40年的社会进程。40年,沧桑巨变,不变的却是那熟悉的味道,那浓郁的乡愁。昨晚,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长安第二碗》在西安易俗大剧院首演,浓郁的西安风情,朴实却真实的百姓生活,深深触动了现场观众。

  五个时间点

  展示西安一家人生活变迁

  话剧《长安第二碗》首演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办,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创排,这也是该院继《麻醉师》《柳青》后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昨晚7:30,伴随着大幕缓缓拉开,一股老西安的味道扑面而来。话剧跨度40年,选取的却是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五个时间节点。故事是秦记葫芦头泡馍馆一家人的生活变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印记,从1978年的邓丽君的歌曲,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1988年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倒爷”“换大米”等时代产物,1998年西安液化气闪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8年的车让人等。

  也许由于编剧陈彦曾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多年,所以剧中加入了不少秦腔唱段,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来吧,来吧,相约九八”“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瞬间把观众带入不同年代中。

  让日子说话

  让生活自己去说话

  话剧把背景放在古城一家泡馍馆,老秦家七个儿女,或子承父业,或参军报国,或步入仕途,或投身科研,或醉心戏曲,或随波逐流,或迷失自我……纷纷攘攘,起起伏伏,在悲欢离合中,秦记一碗不变的老味道里,潜藏着某种永恒,剧中有原汁原味的西安表达、西安语言、西安态度,刻画出真正的秦人,唱出正宗的秦腔,反映了现实的沧桑巨变,直抵人心。

  剧中有直抵心灵的震撼,有时代洪流的裹挟,有西安人都熟悉的西安报话大楼的钟声,还有老西安不变的初心和善良隐忍。该剧编剧陈彦,刚刚凭借《主角》一书获得茅盾文学奖,他曾说过这台话剧是他致敬西安的作品,他说衣食住行,全靠这个城市供养,感情的深度与浓度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更别说在创作上提供的各种养分和材料。关于这部剧,他说:“活得焦虑不安,已是这个时代的普通征候,文学艺术创作是应该努力让生活去说话,让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让日子说,让年轮说。作者只不过是用一个箩筐,去尽量把它们原汁原味地装进去而已。”导演查明哲说:“这部剧演出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们,一起交流、相互提醒、共同思考,在思辨、求变、改变、巨变中保存和守望‘不变’。”

  底蕴悠长

  值得现代人反思

  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大幕缓缓落下,《长安第二碗》在一阵低沉的音乐声中落下帷幕,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去。查明哲导演在谢幕时说:“西安话剧院是有情怀的剧院,这次合作非常愉快,我们想给西安留下一碗可以品味的葫芦头。”观众席中一位姓王的观众表示:“这是一部很好的话剧,讲了改革开放后一个家庭的缩影。”观众薛学峰说:“话剧很沉重,底蕴悠长,值得现代人反思,传统的东西必须要保留下来!整体来说,是相当好的话剧。”

  据悉,《长安第二碗》已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并成为陕西省2019年重点现实题材创作剧目之一。该剧自昨日起至本月29日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进行为期7天的演出,同时应邀作为参演(开幕)剧目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