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颗平常心,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刚刚落幕的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小周后》获剧目奖,李淑勤捧得优秀表演奖。近日,刚从苏州领奖回到佛山的李淑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没有太多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没有谈很多自己,身兼佛山市青年粤剧团团长与当家花旦两重身份,李淑勤的人生与戏都被历练得愈发成熟,现在的她,对佛山粤剧的前景有了更多的深思。
“不能把粤剧做进博物馆”
“我们想走得更远”,李淑勤说,处在粤剧的发源地,没理由不把粤剧做好。对于粤剧艺术的创新,她从事实的观众反应中看到了探索的快乐,并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问:《蝴蝶公主》的尝试似乎收到了两极化的效果,一方面一些老戏迷认为“不像粤剧了”,另一方面在广州大学城、上海戏剧学院的演出受到学生的热烈反响,年轻人非常接受。您怎样看这些争议?
答:粤剧是综合的艺术,不是某个演员好,某个部门棒,就能做出好的作品。综合艺术对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做戏的人,看戏的人都是一样。所以说,培养一个好角儿不易,培养好的观众更难。我们需要做这样的工作。
其实粤剧一直在变,什么是传统?传统是一成不变的么?包括现在电视里放的粤剧残片也都不是最传统的粤剧,从清朝李文茂的时候粤剧已经用京锣鼓了。只要语言不改,唱腔不改,音符不改,表演的程式还在,用的是粤剧的曲牌,这些东西还在,就不会改变粤剧的味道。改的过程我们是慎重的,最核心的东西还在。我们能做改变的只是外在的包装,包装更漂亮,更加与时代接轨,更加适合现代人看,我相信这是一种进步。粤剧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不能把它做死,做进博物馆,我们要让它活着,跟着时代的进步活得更精彩。
问:对剧团以后的发展,有些什么思路?
答:我们是挺微妙的团体,虽不是省里最大的团体,但自有独特的地位,在广东只要喜欢粤剧的人也都知道佛山有个粤剧团。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我们必须做好粤剧。我们想走得更远,但只靠剧团单薄的肩膀还是走得艰难。前几天获奖,接到市领导的短信:“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来日方长,还需努力。”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会尽全力,这是剧团的本分,请佛山所有领导、市民放心,我们会肩负粤剧发源地的使命感,不会放弃,不会放松,再怎么难都会扛下去。
“我们必须走精品路线”
两年来,佛山青年粤剧团经历了从文化系统到传媒系统的角色转变,李淑勤说“甘苦自知”,在适应角色转变的同时,她更强调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靠作品说话”。
问:通过几次走出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我们更自信了。认为我们的路子和方向是正确的,一方面基层演出不能丢,演传统大戏;另一方面,要坚持打造艺术精品。我们不能走太低的路子,这对团体素质和艺术都没有好处。
现在每年公益演出不下50场,今年的不完全统计,商业演出也达100场左右。而且可以透露,多数是演出商主动找到我们,我们的演出“身价”也越来越高了,也说明我们的品牌树立起来了。
问:现在粤剧团归属佛山传媒集团,工作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吗?
答:会更受到传媒的关注。传媒讲究“快”,讲求效率和效应,而艺术是很“慢”的事儿,要用钱、用心力慢慢地磨,这些未免感到吃力。
现在是剧团有自己的想法,就要专注地做好作品,才能得到重视。有一句话是“锄弱扶强”,我们要练好自己的内功,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强者愈强。我们要靠作品说话,不管在怎样的体制下,做艺术一定要执着。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