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袁世海老人

    惊闻袁世海老人去世,不胜感伤。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又浮现眼前。

    我原本与袁老素昧平生,只是出于对京剧艺术和袁世海塑造的人物的喜爱,常常从媒体关注老人家的艺术活动罢了。对袁老早年从师郝寿臣,以及郝先生要他“捏碎”老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些典故,几乎耳熟能详。后来经一位友人引见,有幸去到袁老家中造访,方知这位鼎鼎大名的艺术家是一位极随和的老人。自那以后,便时常在电话中问候一下老人的健康,也利用年节去拜访过两次。每次拜访和电话都注意不占用老人太多的时间。

    一次父母来京小住,想到父亲做了一辈子戏迷,真想安排两位老人见上一面,没想到的是袁老未加思索就痛快地答应了。那天我们在自己家中以家常便饭招待了难得请到的贵客,两位老人谈戏谈得十分畅快。袁老的平易随和由此可见一斑。

    庆祝徽班进京200周年,在北展剧场演出《龙凤呈祥》时,袁老饰演张飞。时年75岁高龄的老人家唱做念打一丝不苟,但下场前的一个甩头动作甩掉了头盔。老人一声抱歉,急急回后台重新勒了头,返回场上认真地重新表演了一遍。袁老对艺术的认真执著赢得了在场包括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几千名观众的热烈掌声肯定。在静场的6分钟里,全场没有一人离席,没有一声倒好。观众表现了对老艺术家的尊重与体谅。原来,那天袁老自己的盔箱师傅病休,是另外一位没有合作过的师傅为袁老勒头。他考虑到老人家年事已高,就没敢很用力。袁老呢,本想嘱咐一句,又怕显得对人家不够信任,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于是两方面的好心铸成了这次失误。袁老更没有想到,群众事后继续以不同方式对他表示了慰问和敬仰之意。谈到这些,袁老十分感慨。我把对这些情况的了解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在一家报纸上,算是代袁老对关心此事的戏迷们做了一个交待。

    1992年9月,袁世海京剧艺术电视资料片《赤壁鏖兵》摄制完成。老人家为落实周总理关于保留京剧艺术的嘱托而付出的努力初见成效。时年76岁、向有“活曹操”美誉的袁老为此而欣然,而如释重负。为了庆贺这一梨园盛事,兼以感谢和招待对此片的摄制作出慷慨赞助的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卢院长等,以及其他京剧爱好者朋友,袁老举办了一次样片观赏会。我亦荣幸地在被邀之列。是日,袁老精神抖擞,盛装以待。片中的老人家更是老当益壮,威风不减当年。感慨系之,我以一副楹联表达了庆贺之忱:

    金坛拜将 赤壁鏖兵 一时间再起硝烟 曹丞相雄风犹在

    青史留芳 荧屏幻彩 实只为弘扬国粹 卢院长厚意可嘉

    在这前后,我还得到了一本袁老亲笔题签的、他与徐城北合著的《京剧架子花与中国文化》。后来,我每每通过媒体关注着老人家的情况,有时也通过电话向他的亲属了解老人的近况。考虑到他的年龄和频繁的社会活动,觉得还是不要直接以电话打搅他的好。没想到从此再无缘闻其声见其貌。噩耗传来,我含悲写了两副挽联,表达对袁老的无尽思念。一副是:

    汗洒梨园 艰辛不亚赤壁鏖兵 誓捏碎先师再塑自我

    名扬环宇 功业可齐青梅煮酒 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另一副是:

    曹操之奸张飞之勇李逵之莽鸠山之阴 千面一人竟成绝唱

    求艺以苦授业以精处世以诚谋生以俭 五湖四海痛悼英灵

    第二副被新华社记者引用在对悼念活动的报道中。
 
(本站编辑  刀马旦)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观剧有感

下一篇:聊聊京剧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