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张二奎同程长庚、余三胜并称为京剧的“老生三杰”。原名士元,字子英,北京人(一说安徽或浙江人)。二奎生在书香门第,他的哥哥大奎经过科举而在清朝某部当个小官。二奎也被家中送入私塾,但他的兴趣始终不在读书,最喜欢看戏。书里讲的什么他不一定能记 住,戏中的故事情节他却记得一清二楚。随着年龄渐大,他又发展到背着家里偷偷去学习演唱,成为票友,终于越陷越深,不能自已。因酷爱京剧并亲自粉墨登场,连演《取成都》、《捉放曹》、《打金枝》三剧, 张二奎对《取成都》和《打金枝》二剧尤喜,后来成为二奎的代表作。二奎体貌轩昂,仪表英伟,面美如冠玉,更兼有一副天赋奇高的好嗓,能高唱入云,“字字坚实,颠扑不破”。他的这些优势在演出中充分呈露,其艺术水平已不是寻常职业演员所能比拟。尤其没能想到的是,二奎这一次带有游戏性质的演出引起内外行的关注,受到观众异乎寻常的、甚至是令职业演员嫉羡的热烈欢迎。二奎大概也没能意识到,发生在他人生之半的这次演出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当时的演剧界,北京的几大戏班,如三庆、四喜、春台等班,都拥有具备足够实力的名演员作为台柱。而同是名班的“和春班”却因为缺少台柱,力量最弱,营业不振,难以和其他各班相抗衡,几近倒闭。和春班主发现有“非常之才能”的张二奎,兴奋得以为是抓到救命稻草,便纠缠着力劝二奎“下海”,作为职业演员正式加入“和春班”充当台柱,以解“和春”危难,扭转劣势。正沉浸于成功的自我愉悦中的二奎对此也不无心动。但是,他深知自己出身的世代书香之家是决不会允许他从事演戏这样的“贱业”,他自己也不能不顾忌时风舆论的力量,担心受人耻笑,二奎拒绝了和春班主的邀请,班主大失所望却并不绝望,他转而恳请能继续以票友身份支撑和春危局,二奎没有推辞,他一面碍于班主盛情,一面也由于初战告捷进一步刺激了他的艺术热情,他有些一发而不可收,结果,不到十天的工夫,二奎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京城。登台之初即能得享盛誉,这对于职业演员可算是难得的际遇,但对此时还是票友的张二奎,反倒招致了一场大的风波。二奎演戏之事不仅被家里知道了,而且,他的哥哥大奎的同事中有好事者,把这一“丑闻”密报给长官,连累得大奎以家中出了不肖子弟的缘故而丢官罢职。二奎既感有负哥哥,又因家境清寒,哥哥罢官便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无可奈何之际,二奎被逼上梁山,正式“下海”成为和春班台柱老生,以演戏为业并担当起赡养全家的责任。二奎搭和春班的时间并不长,出于种种原因又改搭四喜班,最后自立“双奎班”,与时久名盛的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分庭抗礼,成为京剧形成初期最重要的班社之一。而名列“四大徽班”之一的和春班,在二奎离开不久就报散了。张二奎“下海”后即成名角,和与他势均力敌的余三胜、程长庚各标一帜,鼎足而三。他的声誉一度还曾超过余、程,有“剧界状元”之号,并在程长庚之前领袖剧坛,出任半官半民的梨园界行会性组织“精忠庙”的庙首。当时曾有显官在堂会时要求余、张、程合作,他们合演《取成都》,程饰刘璋、张饰刘备、余饰马超,“三巨头”同台,成为一段菊苑佳话。
张二奎所创立的“奎派”,又称“京派”。并不是因为他出生在北京,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唱、念中运用了北京字音。他的发音与程长庚的徽音有异。他的唱工淳朴有力,浑厚平稳,不爱用花腔,和余三胜的唱法不同。他的嗓音宏亮,字字坚实,颠扑不破,他的那种大开大合,直腔直调的唱法,较之程长庚更甚,更有精金旺火般的魅力。二奎的唱腔多用西皮调,板眼极迟缓,受到北京观众的激赏,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接受与欢迎,这当是“年少争传张二奎”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奎还创造了重气喷字的唱法,即对重点唱句的最后一二字,以足实的气息喷出而又不动声色,听来干净利索,格外痛快淋漓,老生演唱讲究用“喷口”便是来源于此。张还创造了一种“摧气”的唱法,如《打金枝》中,唱到“把王催”,以气催声,但演来则是不动声色。光绪丙子恩科进士吴焘,别署倦游逸叟,著《梨园佳话》,别出心裁地以诗喻戏,对张二奎的唱腔作出过评论:张(二奎)如沈(佺期)、宋(之问)之应制各体,堂皇冠冕,风度端凝,复加锤炼之功,则摩诘(王维)、嘉州(岑参)之《早朝大明宫》,一洗筝琶凡响矣”。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朝鲜学者眼中的中国戏曲
下一篇: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