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则诚与《琵琶记》
     金秋10月,温州盛事不断,轻博会刚刚落幕,又迎来“纪念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盛会由浙江省文化厅与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温州市委宣传部、瑞安市人民政府、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3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宣读论文30余篇,并参观了高则诚纪念堂,观摩了永嘉昆剧团演出的《琵琶记》。这是继上世纪的“《琵琶记》学术研讨会”之后又一次以《琵琶记》为主题的研讨会。1956年,中国剧协在北京举办“《琵琶记》研讨会”,历时一个多月,会后出版了《琵琶记论文集》,在中国戏曲学术性研讨活动中,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温州人也为拥有高则诚这样一位为中国戏曲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先贤而自豪。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县阁巷镇柏树村人。他于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中乡试,曾任处州录事、浙东阃幕都事、绍兴府判官、庆元路推官、江南行省台掾等。至正十六年后(公元1356年)改授福建行省都事,道经庆元,被方国珍强留幕下。高明不从,隐居鄞县栎社,以词曲自娱。他为人狷介耿直,“数忤权贵”,仕途生涯很不称意,据说在辞官还乡途中卒于宁海。原有《柔克斋集》20卷,今仅存诗55首,词曲4首,文12篇。

      《琵琶记》全名《蔡伯喈琵琶记》,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有40多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全剧共42出,关目如《南浦送别》、《吃饭吃糠》、《描容上路》、《琴诉荷池》、《廊房相会》、《扫松下书》等。

      远在《琵琶记》成书以前的宋代,民间就已流传着关于蔡伯喈的传说。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负鼓盲翁”所唱的蔡中郎故事,很可能就是《琵琶记》的前身。明代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编》中有《赵贞女蔡二郎》一目,注云:“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高则诚将“负鼓盲翁”所唱及南戏所演的蔡伯喈故事加以裁剪加工,改编而成为《琵琶记》。由于剧中的蔡伯喈是历史人物,后人便对此多方猜测:或以为是唐相牛僧孺之子牛繁的朋友蔡生;或以为“琵琶”二字上有四“王”字,就认为是高则诚的朋友王四;或以为是蔡京的第二个儿子蔡卞;或以为是五代时的慕容伯喈;或以为是邓敞等等,数百年间聚讼未休。其实剧中的蔡伯喈只是一个艺术形象,与东汉时做过中郎将的陈留人蔡邕并不相干。

      也许是《琵琶记》太出名了,高则诚的一生又行踪不定,他究竟在哪里写作此剧,历代也是众说纷纭。明永乐《瑞安县志》、明嘉靖《宁波府志》都说在鄞县栎社沈氏楼。清人刘廷玑则说,高则诚写此剧的地点,是在丽水西郊的姜山悬藜阁,《浙江通志》载有东阳古迹“三杯亭”,说高则诚在丽水时,曾师事义乌人黄缙,但黄缙并不知道他会词曲。高则诚离开后,黄缙偶登其所居楼,见壁间贴满了《琵琶记》手稿,深叹其“文辞淹博,意义精工,遂追饯至此亭斟酒三杯而别”。清人周亮工《书影》则说是在杭州的昭庆寺,寺中还留有高则诚写此剧曲时按拍的几案,“当按拍处,痕深寸许”。也有人说是在萧山任原礼家写的,康熙《萧山县志》就有此记载。可见《琵琶记》的创作地也成了一桩多头公案。

      《琵琶记》是历代戏曲出版物中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一,至今依然是各地方戏曲剧种经常上演的剧目。《琵琶记》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戏曲草创时代的结束,是戏剧舞台从内容到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但为南方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所赖以依存的传奇体制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国戏剧独特的表现形态(歌舞演故事)提供了定向发展的坐标。《琵琶记》无论是关目的细腻、布局的周密、文辞的声情并茂,以及双线平行发展的戏剧结构等方面,在古典剧作中都堪称典范,被后人誉为“南曲之祖”。

9 7 3 1 2 4 8 :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