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是“滑稽越剧”的这两台节目,引起了前来看戏观众的七嘴八舌
书生方卿投奔势利眼姑妈,姑妈冷嘲热讽,以为侄子想问她借钱,方卿酸不拉叽地回答:“非也。”丫鬟们不懂“非也”的意思,姑妈则眉飞色舞地解释:“非也,就是肺里面发炎啊。”   如此无厘头的演出,就出现在日前的逸夫舞台。自称是“滑稽越剧”的这两台节目,引起了前来看戏观众的七嘴八舌:滑稽越剧究竟姓“滑”还是姓“越”?这样别出心裁的另类演出究竟该如何评价?争论中带给人们有益的思考。   支持者:观众喜欢轻松的节目   一位姓刘的中年女观众说,现在大家都喜欢轻松的节目,话剧《武林外传》为什么演得那么火,就是那些搞笑的剧情、无厘头的台词让人看得开心。现在推出的滑稽越剧挺有意思的,像《九斤姑娘开店》,讲九斤姑娘嫁到王家后,帮公公看管小店,公公想卖假货多挣钱,九斤姑娘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说服他,连春晚里 赵本山卖猫段子也用了上去,甚至娄阿鼠、鲁智深、孟姜女、孟丽君这些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人物都聚集到了这出戏里。   她认为,戏曲本身就该不断创新,不管这种演出姓“滑”还是姓“越”,只要两者的嫁接迎合了百姓的欣赏口味,给观众送上了笑声,就没有什么不好的。   否定者:媚俗降低了剧种品格   但不少越剧迷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尖锐地批评,这种演出不伦不类,颠覆了越剧本体,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佳作《方卿见姑》《盘夫索夫》《九斤姑娘》等都改造成了“滑稽+越剧”的模式,像祝英台、紫鹃、白娘子、马兰花、七仙女,这些风马牛不相及、完全不搭界的人物居然在《新五女拜寿》里成了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实在太荒唐了。   老戏迷吴先生说,这些年轻小姑娘台上唱的是越剧,演的却根本不是越剧,武松居然穿起了西装,还说是赶时髦,这样把肉麻当有趣,只能是越剧的悲哀。这样以媚俗换市场,只会降低剧种自身的艺术品格和艺术魅力,戏曲改革的方向不应该是这样的。   中立者:这种节目可偶尔为之   一位自称幽兰公子的网友指出,用滑稽越剧为越剧艺术找出路,这本身就很滑稽。当然,这种博人一笑的戏说节目不是不能演,但不宜多演,只可偶尔为之。因为细腻缠绵的越剧曲调并不适合这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形式,在内涵上也不太可能作深入的挖掘,这类节目只宜和反串戏等一样,当做喜庆假日的一种应景调料,让人一笑了之。这位网友还以陆锦花演过的刻画人物心理极其细腻的《评雪辨踪》为例,指出戏曲里一些有特点的人物本身就存在幽默的元素,不需要演员做出多么滑稽的动作或者故意制造什么噱头,只要故事好,人物塑造符合剧情,就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会从心底里发出笑声。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