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不应成为一枚只供收藏的古币,而要成为流通货币
昆剧《1699·桃花扇》的文学顾问、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专程从台湾赶来北京观看演出并接受记者专访。 ·昆曲不应成为一枚只供收藏的古币,而要成为流通货币 ·年轻人应努力去培养胃口 形成情人节热看昆曲风 人民网北京1月19日讯记者文松辉报道:昆剧《1699·桃花扇》的文学顾问、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公务繁忙,自谓“身陷泥沼”,却专程从台湾赶来北京观看演出,“三场演出,我每场都不愿错过。我有好几次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认为演出很成功。”,就在今晚《桃花扇》传承版上演前夕,余光中这样对记者说。 去年4月,余光中应邀到南京大学演讲,正好听说要用昆曲表现《桃花扇》,于是“一心向往之”,就应邀担任了《桃花扇》的文学顾问。不过余光中很谦逊地说:“说我是顾问,其实我只是看了这6场浓缩本的剧本,只是对剧本提出了小小的一点建议。” 余光中说,“我是南京人,还在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看过《桃花扇》的本子,因为写的正好是发生在南京的南明末世和乱世爱情的故事,因此印象非常深,那时虽然只有21岁,但它给我留下了青春爱情、沧桑历史的凄美悲壮记忆。后来读到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做《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感情》系列讲学,讲到昆曲《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高潮,梁任公说他当时读《桃花扇》最感动的有左良玉的那段,就是听到崇祯帝上吊而死,于是唱“高皇帝在九京”。所以更印证了我早年阅读的心情。因此很期待能在舞台上看到。不过后来后却一直无缘看到舞台昆曲,直到五六年前,大陆的昆曲院团到台湾演出,在台湾引起不小的轰动,我才第一次与舞台昆曲亲密接触。但直到今天78岁了,才在北京圆梦,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桃花扇》。” “我是带着一种怀古的读者与很兴奋的观众的双重心情坐在台下,观赏这场生动的演出的。我觉得剧本对戏的整体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对照很鲜明,节奏由慢而快,由静而动,归于沉寂。这个三步变化,这个节奏控制的非常好。加上它的背景是历史的悲剧,又有爱情的挫折,辅于优美的唱腔声段,所以有好几个高潮的地方我都流泪了,我夫人也一样。”余光中说,“我认为它是很成功的。我个人最大的希望是,通过这个戏,能培养更年轻的演员,同时培育更多年轻的观众。” 针对“昆曲只能成为‘博物馆化石’,供后人收藏和瞻观即可”的说法,余光中很不以为然。他说:“昆曲艺术不应是一枚仅供收藏的古币,而应成为一种流通的硬币。任何国家的传统艺术精华,都应该让它回到生活中来。” 要想让昆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余光中认为“这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政府扶持,企业赞助,民间投入,媒体宣传,老百姓喜欢,一个都不能少。”,他说,“还要对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