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昆曲以时尚的身份出现在当代社会,或许恰巧是保护与继承遗产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文化策略。尴尬的境遇,正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至今已经陆续在国内多所剧场以及美国等地上演近40次而且有越演越盛之势。2007年国庆期间,因为中央电视台创纪录地连续7天在黄金时间播放精心制作的谈话节目《于丹·游园惊梦》,昆曲再一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中心话题。
昆曲因白先勇和于丹而占据媒体的显要地位,一时间,昆曲成为人们心目中精致艺术的代表与典范,以至于精明的文化商人能在北京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南新仓前朝皇家粮仓旧址,借残存的明代建筑遗址辟出一个小型的演出空间,推出号称“厅堂版”的昆曲《牡丹亭》演出。昆曲不仅成为稀有与珍贵的表征,同时还成为时尚的符号。
事实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昆曲突然变身成为时尚,但没有成为时尚的可能。因为所有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尚的东西,必须通俗到能够为普罗大众接受的程度。让昆曲成为时尚,要让昆曲因为时尚而继续发展兴盛,多少有些像是缘木求鱼。白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出现的尴尬场景透露出的信息足以说明这一点———当人们进入国家大剧院为的只是满足对这座剧院的好奇而不是为了艺术欣赏。他们只满足于在一场媒体的盛宴中意识到自己的在场,用时时把握着时尚脉搏的幻觉,借此证明自己并没有被时代和社会抛弃。
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并非不值得注意,那就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一种文化现象———包括传统在内———被定义为时尚,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公众的注意,或许这是让传统经典继续存在并且持续保有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在此之前,台湾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1980年代前后,台湾的一批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感情深厚的知识分子就努力在大学不遗余力地推广昆曲。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一代大学生心目中,欣赏与爱好昆曲像时尚一样值得他们去追逐,于是才有后来台湾昆曲市场的复苏。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