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周信芳(图)(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父周慰堂、母许桂仙均为春仙班演员。1956年,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演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8日逝世。
成长历程:
周信芳六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社,与梅兰芳(图)、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返沪,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两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人称“麒派”。
舞台形象:
周信芳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活中,运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宋士杰、徐策、萧何、宋江、邹应龙、张广才、张元秀等众多的生气勃勃、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麒派”不仅是京剧老生的重要流派,而且对其他行当、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也有较大影响。
艺术风格:
周信芳自称是谭鑫培的私淑弟子,他的唱功基本上取法于孙菊仙、汪桂芬、汪笑侬、王鸿寿、潘月樵等前辈,他的嗓音虽显沙哑,但演唱富有感情,挺拔苍劲,气出丹田。念白清晰,讲究喷口,咬字顿挫富有音乐性,尤其是他吐字收声和润腔之技巧非一般演员所能企及。所以,他的演唱不但不以腔害字、反而有以声传情之妙。听他的唱腔,酣畅朴直、苍劲浑厚之特点十分明显,加上起伏顿挫、错落有序的念白,不带偏见和常规的歧视的话,真的叫赏心悦目。周信芳敏捷利落、准确生动的做工更是有口皆碑,其洒脱洗练的身段具有一种难得的节奏感和可贵的张扬气势。他善于通过外部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膛蟒”、“摔袖”、“抖髯”等表演技巧在他的运用下均能深入人物的骨髓,而少有为程式而程式的卖弄。他在打击乐的运用以及在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在革新和创造,以其鲜明的特色汇成麒派统一的艺术风格。《四进士》《清风亭》等戏里有名的长段白口,都感人至深。他还善于在韵白中适当地运用口语,在对白中插进语助词,使人听来既铿锵悦耳,又亲切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周信芳在表演中,十分注意唱念与动作的有机结合。如演《徐策跑城》,载歌载舞,唱白相间,浑然一体,把须发如银的老相国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创新:
周信芳注重继承传统,又不受陈规旧套的束缚,锲而不舍,勇于探索,在唱、念、做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其弟子很多,知名者有高百岁、陈鹤峰、李如春等,通过当今的杨建忠、萧润增、陈少云也可以窥见“麒派”之一二。应该说,更多的知名艺术家在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从这一点来讲,“麒派”是属于周信芳的,更是属于京剧的,甚至对整个戏曲界都举足轻重。
处世之道:
周信芳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表演艺术家。早在五四运动前后,他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演出时装戏《宋教仁》,表现了同情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倾向;又演出《学拳打金刚》,把矛头指向卖国贼。1927年参加南国社,在《雷雨》中饰周朴园。抗日战争前后,演出《洪承畴》,抨击伪满汉奸;演出《徽钦二帝》,激励爱国热情。同时他还适时演出《史可法》等戏,激起观众强烈的爱国热情。随后又继续演出了《香妃》《董小宛》《亡蜀恨》等具有民族意识的戏;1919年以后,他参与编演新戏,移植演出了昆曲《十五贯》,创演了《义责王魁》和《海瑞上疏》等新剧目。周信芳的代表剧目还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乌龙院》等。
社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信芳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摄制戏曲影片有《宋士杰》和《周信芳舞台艺术》(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他的论著汇编为《周信芳戏剧散论》。常演剧目编为《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另有艺术经验记录《周信芳舞台艺术》。传人有高百岁、陈鹤峰等。1965年,江青到上海京剧院“抓现代戏”,让上海京剧院全部停下锣鼓,单打一地搞《智取威虎山》与《海港》。周信芳严正指出这是劳民伤财,耽误演员青春。此后因《海瑞上疏》被诬蔑为“大毒草”而受到迫害。1975年因长期遭受迫害,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1978年平反。
周信芳先生二三事:
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宁波慈城人,艺名麒麟童,他在6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独具风格的麒派艺术,塑造了“萧何”、“徐策”等鲜明的艺术形象,享有“北马南麒”的美誉。在周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上海、北京、宁波等地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或撰文纪念,或组织研讨,或举办演出,极力展示“麒派艺术的风采。这充分说明周先生的“麒派”艺术魅力历久不衰。
一 周先生出生于戏剧世家,耳濡目染,年少时便学戏登台。而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艺人更被贬为低等的“惰民”,为世人所不齿,甚至连攀亲通婚进词堂等都受到乡律族规的制约。周信芳父子也因唱戏而被“出族”。
二 三十年代,当时上海一家银楼大股东的小女儿裘宏祯,长得美丽动人。她摆脱了众多纨绔子弟的纠缠,勇敢地恋上了周信芳。尽管当时周信芳已红及沪上,盛名远扬,但在达官贵人眼里始终只是个“戏子”而已。果然俩人一接触,反对、责难,甚至暴力威胁等接踵而来。相逼之下,裘小姐和周信芳毅然“私奔”,当晚周信芳将裘小姐安顿在苏州的一家破旧而肮脏的小客栈里,而自己则急返上海照常演夜戏。这样终于躲过了裘家派人满苏州的寻查。后来裘家出于名誉和爱心,总算勉强同意了女儿的要求,京剧名伶周信芳同富家闺秀裘宏祯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 周信芳从少年时代起,就跟随父母漂泊在外,倍受生活的窘迫、世人的欺凌和心灵的屈辱,尝够了“戏子”的苦楚。所以,周先生再也不想让子女唱戏了,极力反对子女学京剧。他的儿子周振华自幼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京剧艺术,可是周先生却死活不肯让他儿子承已衣钵。解放后,周先生倍感新社会的温暖,赴朝鲜参加了志愿军慰问演出团,文化部举办了“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涯五十周年纪念会”,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周先生,并对他的“麒派”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件件一桩桩,使周先生感受到平生从未有过的自豪和欣慰。终于,他打消了顾虑,同意子女学戏,于是他的儿子周振华辞退了复旦大学英文系的学业,如愿以偿地走上了京剧表演艺术的道路。
三 1958年,宁波京剧团还十分年轻,他们想聘请大团名角来撑台柱。当时的剧团负责人张信海到上海京剧院找到老院长周信芳。周先生听说是宁波来的,便说:“家乡客人,难得,难得。”当周先生听说要请演员,便十分爽快地说,让振华去吧。临行前,周先生当着儿子面向张信海提出:振华去不一定唱压台戏,可唱开锣戏;不要在报上吹捧;不计酬劳,同时在生活上也不宜过分照顾。他还特地叮嘱儿子,有事要多向领导汇报等等。为了儿子返甬为家乡父老演出,周院长亲自为他排练演出剧目,并特地将儿子的名字改为周少麟,旨在希望儿子继承父志,让家乡父老也能一睹“麒”派风韵。1958年2月,周少麟作为宁波京剧团特邀演员主演老生戏《打渔杀家》、《华容道》等麒派名剧。以后,1961年10月和1964年2月,周少麟又两次随上海京剧院二团、三团来甬,为家乡剧坛送来了周信芳先生的代表作《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宋江》、《宋士杰》、《打严嵩》等,唱做念打深得麒派真谛,受到家乡观众的高度赞赏。
(本站编辑 小默)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