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亦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
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包括300多个声腔剧种,评剧是其中影响最大剧种之一。评剧亦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它流行于中国华北、东北以及其他地区。 中国的冀东唐山,北靠长城,南临渤海,水陆交通发达,为近代工业之都。评剧就诞生在这块物华天宝的大地。自诞生百年来,评剧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姹紫嫣红的戏曲百花园,评剧堪称一朵绚丽的奇葩。 滦河两岸的冀东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冀东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着精神财富。评剧是在冀东一带丰富的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剧的前身是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 清朝末年,冀东民间流行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莲花落”。它使用的伴奏乐器,是用绳子连在一起的7块竹板,这种乐器称为莲花落,又叫节子板。 “莲花落”的艺术形式分为“单口”和“对口”。“单口”由一人表演,“对口”由小旦(称包头)、小丑俩人化装表演。另外,还有一种多人演唱的形式。艺人多为贫苦农民出身,他们靠卖唱求生存,农闲时自娱自乐。“莲花落”采用民间小调演唱,形式简便活泼。代表作有《杨二舍化缘》、《王二姐思夫》、《丁香割肉》等。 “蹦蹦”原是流行在东北各地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一丑一旦,也使用节子板为主要乐器。演员自打自唱,且唱且舞,能演唱《大西厢》、《双锁山》等。后来,“蹦蹦”艺人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入冀东农村,因与“莲花落”风格近似,两者逐渐融为一体。“莲花落”艺人有自己的班社,著名艺人有成兆才、金菊花、月明珠、任庆善等。 1910年左右,以“莲花落”艺人成兆才为首的“庆春班”,进入唐山小山“永盛茶园”演出。由于唐山近代工业的发展,加之辛亥大潮的冲击,唐山的工人、市民、妇女求生存图变革的思想日益强烈。成兆才、月明珠等艺人感应着时代脉搏,对“莲花落”从思想到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革。成兆才创作改编了《花为媒》、《杜十娘》、《开店》、《占花魁》等剧本;他们学习河北梆子乐队的编制,用板胡、底鼓等乐器伴奏;用演员扮演剧中人物,演唱板腔体形式的声腔,变过去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由开始的生、旦、丑“三小戏”,逐渐加添了青衣、老生等行当。板式结构分为尖板、搭调、慢板、流水,打击乐器与河北梆子相同。经过改革,一个通俗淳朴、充满浓郁冀东生活气息的新兴剧种——评剧,在唐山小山“永盛茶园”正式形成。成兆才、月明珠、金菊花等昔日“莲花落”艺人,成为了第一代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