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天津市蓟县评剧团,是团里艺龄最长的演员。 我们蓟县评剧团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农村服务,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扎根农村,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从人拉平板车发展到今天,平均每年演出400场以上,观众达80万人次,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广大农民群众亲切地称我们为“庄户剧团”。 为农民做奉献无怨无悔 作为县级评剧团,长期在农村演出,艰苦程度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剧团下乡演出主要是在农闲季节,每年的正月初二开始,直至农忙。秋末开始,春节前回家,整个寒冬是在农村的露天舞台上度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形成了一种演出模式。为了演出,演员作为子女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作为夫妻不能恩爱相守,作为父母不能给孩子以关爱,付出得真是太多太多。因为是下乡演出,受环境、气候条件的限制,一天两三场的演出,风吹土呛,演员免不了要受各种疾病的困扰。 为了农民,再苦再累也情愿 蓟县评剧团之所以能生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家有一股敢打敢拼的精神。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剧团下乡演出自带舞台、行李,自备炊具。田间、地头、河滩、场院随处可演;农户、学校、厂房、舞台、地铺随处可住。有的乡村干部看到剧团时常吃凉饭、睡地铺,演出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但仍然保持着一种旺盛的精气神,十分感慨地说:“剧团不仅给我们活跃了文化生活,带来了文化艺术,更重要的是送来了被人淡忘了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让农民共享文化成果 蓟县有949个自然村,其中有430个自然村地处山区,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深山区居住,由于偏远人口居住分散,自古以来没有去过剧团,有的群众一辈子也没有看过演戏。为让这些地区的群众能看上戏,让他们也得到理应得到的艺术享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剧团经常组织小分队为那里的群众送戏上门。地处深山区的自然村黄乜子,全村共有11户人家,45口人,分散居住在十几华里的沟沟岭岭,因为山路崎岖,连自行车都上不去,我们就身背、肩扛着服装、道具、乐器,历尽艰辛把戏送进深山。 在上山下乡的演出中,每到一地剧团还利用演出之余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慰问演出,把党和社会的关怀送到老人的心中,不但受到老人们的欢迎,也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及群众的好评。 贴近生活,唱响时代主旋律 我们蓟县评剧团一直坚持编演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目。 近年来,剧团先后创作和演出了《凤落梧桐》、《燕谷奇花》、《渔塘梦》、《桃花》、《泃河湾》等大型现代戏和《市长下乡》、《同心圆梦》等小戏曲。这些剧目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变化,歌颂了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歌颂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歌颂了和谐社会,塑造了新时代农民的崭新形象,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也受到了市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