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灵凤(1932年—— ) 旦行女演员。原名关二风,河北省南宫县人。自幼家中贫困,随父母逃荒至西安,作为“中原正声,豫剧根脉”的祥符调在经历近30年的沉寂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为豫剧母调——祥符调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祥符调的传承人关灵凤,这位19岁双目失明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是“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狮吼剧团招收的第一批演员,是豫剧大师陈素真的义女和徒弟。20多年前,有媒体曾为关灵凤撰稿,称其为“豫剧苑中的‘苦菜花’”,20多年后,这位13岁就在舞台上唱红而今满头银发的老艺术家,仍在自己深深挚爱的艺术长河中,为传承和发展祥符调而“苦苦”求索。
关灵凤入剧团3个月后,在西安首次演出《秦雪梅吊孝》,连唱1个月嗓子不但不哑,而且越唱越好。正唱红舞台时,19岁的她因病双目失明,连生活都难自理。但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她又重返舞台。看不见剧本上的字,就让别人一遍一遍地给她念;排戏时,需走几步,周围人怎么调度,道具在什么地方,她都仔细记住,演出时居然不出错。她的精神感动了老师陈素真,陈老师脸贴着脸耐心教她表情,手把手教她动作、身段,而她也致力于豫剧(祥符调)声腔的学习和研究达40年。陈素真在后来《四十年教一戏 四十年学一戏》一文中写道:“关灵凤有一副柔中有刚的好嗓子,通过大段唱腔,表达了人物情感,体现了剧本内容。她能够继承和发展‘祥符调’唱腔的特色,是和她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开的……”
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关灵凤说:“豫剧祥符调的传承发展责任重大,她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培养一大批祥符调的传承者,为豫剧祥符调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复兴提供良好的条件。”
1942年考入樊粹庭先生创建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师从常警惕、韩盛岫、张国利等。此时的关灵凤身材矮小,自然条件一般,但是她天资聪慧,而且极能吃苦,在所有的学员之中练功之刻苦令人咋舌。通过严格、艰苦的学习,两年后关灵凤已是能文能武,技巧过人;不仅能熟练掌握豫东调、祥符调的演唱特点,而且对豫西调的演唱也颇有心得,在“狮吼”众多学员中已是出类拔萃的一个。在樊先生的支持下,她还经常观摩常香玉、崔兰田等豫剧名家的演出,受益匪浅。她出科后主演的第一个剧目《秦雪梅》,不仅具有常香玉华美、端庄的特点,也有崔兰田沉稳、悲凉的韵味,很快轰动了西安城。此后,樊粹庭特地为她创作了唱功戏《汉江女》。关二凤后又拜豫剧一代名家陈素真为师,并被陈收为义女,改名为关灵风。成为豫剧陈派艺术的第一代传人。1952年,关灵风由西安至开封和平戏院演出,一炮轰动古城,被人们称为西京飞到东京的一只金凤凰。同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关灵凤在开封红极一时的时候,一场大病使得她双眼的视力几乎全部丧失,仅右眼微有光感。关灵凤凭着极其顽强的毅力刻苦练习,终于重返舞台,在1956年举行的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了演员一等奖。关灵凤深得陈派艺术的真谛,她根据陈派艺术风格和自身特点,继承并有所发展地演出了许多陈派的代表剧目,如《三上轿》、《柳绿云》、《三拂袖》等。在这些剧目中,她根据陈派声腔特点和自己嗓音的特质,在声腔上进一步发展强化了陈派艺术。
同时,她还以祥符调和陈派表演艺术为基础,广泛吸取豫剧其他流派之长处,成功地演出了《春秋配》、《佘太君点将》、《双侯斗》等剧目。 198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她拍摄了纪录片《她,没有离开舞台》,在全国放映。关灵凤经常建工厂、农村去为工人农民义务演唱,还应邀到河北省永年县百花豫剧团为学员们传授技艺,同剧团一起钻山沟下农村演戏,但分文不取,此举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本站编辑 小默)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