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评剧歌舞团经验之二:创新,就是生命
戏剧院团面临一个严酷的事实就是业界所说的三老:“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老是老观众”,越演观众越少,越演市场越小。大厂评剧歌舞团大胆进行艺术生产上的探索,在戏曲母体上嫁接出了新品种,创作出了《男妇女主任》、《水墙》、《哭七爷》、《大花轿》等红遍全国的作品,给戏剧舞台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 边发吉(省文化厅副厅长):大厂评剧歌舞团深谙艺术规律,知道当前老百姓需要什么,所以他们走创新之路,创作出了大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学大厂评剧歌舞团,就要学其创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会衰落,就会灭亡。老演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没有人会看。我相信,200年前的戏剧和今天的戏剧绝对不一样。赵德平在“戏曲的母体”上嫁接出了新的艺术产品,而且非常畅销。经过市场检验,这样的产品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院团当然也就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大厂评剧歌舞团的发展离不开赵德平。学大厂评剧歌舞团,还要学赵德平这个人。他常年生活在基层,生活在老百姓中,他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他的创新之作是有生活基础的,是来自于生活的。现在,我们的一些艺术创作,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这种空中楼阁式的创作其结果必然是失败。 曹保刚(省社科联副主席):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必须要反映鲜活的生活。大厂评剧歌舞团能够30年长盛不衰,就在于他始终在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反映着主流社会提倡的真善美,不走猎奇、低俗路线,不去一味迎合低俗市场,而是一直积极地反映主流的生活。我们考察历史就会发现,任何艺术形式,如果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终将被抛弃。任何一个艺术院团,在搞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庞彦强(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有人在总结“大厂经验”时说,他们“一年一出戏,戏戏有新意”,回顾大厂评剧歌舞团三十多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一部艺术创新的历史。首先是创新题材。从他们创作的9部大戏和十多部小戏、小品看,无论是对题材的选择,还是审视和处理题材的视角,无不体现出新鲜、奇特、生动的特点,正是因为人物活,故事新,情节奇,才吸引了大批观众,使他们的戏越演越火。其次是创新艺术形式。大厂评剧歌舞团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敢于借鉴吸收一切有益于农民观众欣赏趣味的艺术成分,把正剧的关注社会、注重道德引领和道德评判的特点与喜剧的诙谐幽默、讥讽调侃相嫁接,同时把影视、曲艺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大胆引入评剧艺术,创造出了一种活泼的“风情喜剧”,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厂风格,也使他们从众多同类艺术院团中脱颖而出,成为戏剧市场的领导者。再次是创新演出形式。针对不同的观众群安排不同的演出内容,面对不同的市场基础采取不同的演出方式,是他们艺术创新的又一个典型特征。坚持艺术创新,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艺术院团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 张国胜(保定市艺术剧院院长):大厂评剧歌舞团最值得吸取的“真经”就是创新。“创新是院团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张建钢:艺术大胆嫁接,艺术形式创新,紧贴市场需要,诸多艺术手法拿来为我所用。我们从“大厂评剧歌舞团”这个名字中就能看出顺应市场需求的亮点。艺术产品定位是市场营销的关键。 叶翔(省心连心艺术团团长):大厂评剧歌舞团有自己的创作室,专门创作有时代特点的作品。“我们团现在缺的就是这样的创作班子。”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