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曲剧花旦王玉 《北京人》挑大梁
    改编自曹禺先生经典名著的北京曲剧《北京人》将从5月15日起在首都剧场连演10场,届时,北京曲剧“第五代”将集体亮相———作为北京曲剧团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培养的新一代曲剧演员,他们不仅有着“80后”的青春与活力,更具备大学4年培养出的扎实功底,而这出青春版《北京人》也成为了一直默默无闻的北京曲剧市场探路的一块试金石。剧中分量最重的愫方一角儿的扮演者是“第五代”中的领军人物王玉,她同这个班的很多同学一样,虽然从事着传统戏曲,但却多才多艺,生活中更是时尚阳光。

 ■“儿话音”

 曾让王玉闹过笑话

 1999年,在青岛港务局工作的王玉放弃安逸的生活,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首次为地方剧种北京曲剧设置的曲剧表演专业本科班。凭借在青岛艺校学了6年花腔女高音的基础,她顺利走入了中国戏曲学院。但是一直对演唱非常自信的她,初进校门便傻了眼,“北京曲剧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它的发声位置与唱歌截然不同,我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张嘴了。不过相对于唱,念好台词和感受、理解北京文化更让我挠头。没来北京前我就听说过一种北京人喜爱的小吃,叫豆汁儿。一来北京,我就兴冲冲地去尝了一次,那味王道……”

 别看现在王玉说起“豆汁儿”时儿话音用得相当地道,刚来北京时她曾经闹了不少笑话。听说前门很能代表老北京的文化,她便约上几个同学打算去看看。“那时候不知道路该怎么走,就跑去问老师‘前门儿该怎么走?’老师笑着顺手一指说‘前门儿不都看见了吗’,我这才知道原来北京话‘前门儿’就是前面的门的意思。”

 ■“就想让更多观众了解曲剧”

 王玉在中国戏曲学院一连拿了4年一等奖学金,毕业后原本有机会留校当老师,但内心中一直痴迷于舞台的王玉最终选择进入北京曲剧团,并先后出演了一系列重要角色,如《珍妃泪》中的珍妃、《少年天子》中的孝庄太后、《正红旗下》中老舍的大姐、《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等等。身为一个资深驴友,每当与其他人结伴同行,她都不忘向大家介绍北京曲剧,《珍妃泪》中的《太后送宫灯》一段是王玉每次出游必唱的曲目。“这段唱虽然比较难,但曲剧味儿浓、音域跨度大、旋律优美。很多朋友听了都说‘北京曲剧很好听!’还有不少朋友问‘你们什么时候演出?’‘北京曲剧经常在哪儿演?’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特别高兴!”

 舞台上的王玉扮相大气俊雅,身段优美,唱功韵味醇厚,“80后”的年轻气质加上深厚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她善于刻画人物内心的表演风格。《北京人》原本是他们这个曲剧班2003年的毕业大戏,对于此次在首都剧场的演出,王玉依然十分上心。为了琢磨愫方的笑,她做着各种尝试,家里人发现她现在连扫地时都在情不自禁地笑。而面对未来,王玉说:“我就想让更多的观众熟悉、了解曲剧。”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北京土生土长唯一的地方戏,通俗易懂、京味浓郁、表演朴实、说唱结合、韵律独特,是由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命名的剧种。以清代、近现代北京人生活为剧本创作题材,以北京的京味音韵为依托,确立了以代表京味特点的单弦牌子曲为唱腔的基调,吸收大鼓及民歌小曲,创造并形成了具有浓郁北京韵味的独特唱腔音乐。其特点是委婉动听、旋律优美、吐字清晰,表演则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