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这一古老剧种,从明中期开始逐渐形成到现在的500多年来,一直随时代发展而前进。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传播,有着积极的多层面的作用和贡献。研究蒲剧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对进一步理解祖国传统文化,努力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着重大意义。
内容丰富的蒲剧剧目传承着华夏文明
蒲剧剧目反映古代和近、现代生活的总数在1000本以上。从剧目内容看,上溯夏、商、周三代,近至元、明、清、民国,直至现在的新中国;从题材上看,有反映宫廷内部斗争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优美的神话故事,等等。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晋都新田(今侯马),使晋南成为历史上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此地人文昌盛,诗歌乐舞代有流传,当地人民把自己熟知的历史故事和真人实事就地取材,编入戏曲,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例如解州有个关羽,他胆略过人,武艺超群,因而大戏剧家关汉卿就编写了《单刀赴会》、《出五关》等戏。河津龙门有个薛仁贵,他忠义双全、英勇善战,因而蒲剧里就有《仁贵投军》、《独木关》。蒲州普救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一波三折,蒲剧就把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咏成了千古绝唱。另外,蒲剧剧目中以反映当地人和事为内容的还有很多,如写尧帝访贤的《洗耳记》,写晋重耳逃国的《美人图》,写霍州义士王佐的《王佐断臂》等许多剧目,已成为京剧和其他剧种久演不衰的看家戏。
蒲剧上演的700多个传统剧目中,有反映封建王朝宗法礼教及忠君为主的忠奸斗争戏,也有不少反映群众生活的除奸整朝、斩恶除霸的人民性极强的戏。人们从《无影簪》、《炮烙柱》、《烽火台》、《美人图》等戏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传“四大昏王”(即夏桀王、殷纣王、周幽王、晋献公)的残暴荒淫、宠妃乱朝、陷害忠良招致覆灭的悲剧下场。《匕首剑》、《富贵图》、《太和城》、《豫让桥》则使人得知历史上“四大刺客”的来龙去脉,从而学到许多历史知识。在蒲剧传统剧目中,亦有相当一部分是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戏。如《教子》、《芦花训子》、《杀狗》等等,尤其是《杀狗》一折小戏,经过几代蒲剧艺人的精雕细刻,成为人们宣传孝道的形象教材,上百年来久演不衰。
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后,还改编和新编了100多本现代戏。如《土炕上的女人》,通过杨三妞这一母亲形象,充分体现了母亲的伟大胸怀。
风格独特的蒲剧艺术为中国戏剧增添了瑰宝
蒲剧不仅能载史、载文,而且能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展示出蒲剧许多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
音乐高强粗犷,激越奔放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腔高板急,慷慨激越”。蒲剧唱腔是它的调性和独特的旋法所构成的。从旋律上看,蒲剧唱腔多跳进,且多猛跳、猛降,常出现十度以上的大跳跃。开成唱腔的韵味纯朴浑厚,腔调激越,善于表达慷慨悲壮的情感。
二是“板式相同,行当各异”。蒲剧口腔有着严格的行当界限,同一个犤二性犦板,就音域来讲,小生、小旦多用高音;须生、青衣多用中音;而净角、老旦则多用低音。音域不同,表现出人物年龄、性格和感情的差异。
三是“行当相同,唱腔各异”。蒲剧传统唱腔,讲究演员善辨音律。同一行当,用一套腔,一个板,但可唱出各自不同的感情和色彩,应对死曲为活音。前人所谓“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即是此意。
四是“真嗓假嗓,结合运用”。蒲剧行当在运腔运调和演唱方法上,有的全用真嗓(本音),而大多数是真、假嗓(复音、小嗓)有机结合。前半节用真音,后半节用复音。于是形成了蒲剧唱腔上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如冯三狗的“高亢响亮”,闫逢春的“激情奔放”,曹福海的“声壮情浓”。
表演善用特技,绚丽多彩
蒲剧善用特技,与黄河三角地带人民的性格与风习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它来自民间,因此其声腔韵味和舞台表演就具有先天的粗犷豪放,易于传情达意。
蒲剧的特技表演,五彩缤纷,有最长见的帽翅特技、髯口特技、翎子特技、梢子特技、踩跷特技、担担子特技、马鞭特技、椅子上的特技、耍帽特技等等,其中许多已失传。总之,蒲剧表演善用特技由来已久,种类繁多,几乎演员的形体和服饰、道具,都可用来创造出艺术化了的特技,作为刻画和塑造舞台人物的手段,使蒲剧剧目和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信、可感。
舞台形象简洁绚丽、规格规范
蒲剧演出时所展现出的蟒袍玉带、靠甲箭衣、开氅官衣以及场面上的幔帐帘带、桌裙椅披,甚至砌末道具中的枪刀剑戟、执事銮驾、宫廷印玺、文房四宝、门窗壁贴、卧具床被……无一不是美的。从颜色的丰富多彩,式样的新颖别致,花纹图案的结构出新,金银彩绣的和谐讲究以及脸谱、砌末道具、舞台装置等都做了按戏、按人物、按蒲剧艺术规律的重新设计和创新。
最早成熟的蒲剧艺术广泛传播成为“三北梆子”的源头
蒲州梆子自明中期逐渐成熟后,就通过种种渠道不断向华北、西北和东北广泛传播,成为“三北”地区通称的北方梆子剧种形成的母体的源头。这首先与“三北”地区人民的语言音系和习性,风尚有关。《平水官韵》是金代以来诗韵的依据,属中国华北、西北、东北的北方音系。“平水”指临汾河西龙子祠水,平阳即平水之阳,故平阳是《平水韵》的根基地。平阳地区语音基础和其后发展的特点是“声沿平水,韵取中原”。所以蒲剧在“三北”以及中原地区的传播有其相同的用音系统作基础。同时,蒲州梆子唱腔高亢激越和善用特技的表演风格,更适合“三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风尚对艺术的欣赏要求。
蒲剧外播,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许多梆子剧种的发展。山西的北路梆子、中路梆子和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以及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等地的梆子剧种都可找到与蒲州梆子的源缘关系。
保持特色,不断创新,为中国戏曲繁荣再做贡献
在中国戏剧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一些古老的剧种,也衍生过许多新的剧种,但它自己却在这种衍变中逐渐衰亡,而被新的剧种所取代,蒲剧却不同,它衍生了大量新的剧种,亲手为自己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新的竞争对手,而蒲剧本身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但生存下来,且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永远保持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它在同其它剧种和其它艺术形式的竞争中,不断适应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时潮的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创造和完善自己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手段,又能始终保持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色,顽强地表现着“自我”优势。
蒲剧是晋南这一方水土滋养和培养出来的剧种,是晋南民情和习俗总体的反映。“母亲从来爱自己的儿子”,晋南人民对蒲剧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晋南这块地域便成为蒲剧生存、壮大所独有的演出基地,成为蒲剧传承、创新的艺术源泉。建国初,蒲剧重振雄风,不仅晋南成立了30多个蒲剧专业剧团,而且在省城还成立了“蒲剧学社”,
20世纪70年代末,蒲剧度过了“文革”劫难而获得新生。临汾市委、市政府的各界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以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尖子人才的战略措施,迅速涌现出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的任跟心、郭泽民、武俊英、景雪变、王艺华、崔彩彩等一批蒲剧新秀,任跟心还单独荣获山西省“青年表演艺术家”和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
近年来,在蒲剧艺术教育这块园地,又先后有20多个蒲剧幼苗获全国戏剧“小梅花奖”。现届的临汾市委、市政府及时做出成立“小梅花蒲剧团”的决策,使蒲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振兴期。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下一篇:蒲剧名人 张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