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曲剧排出《杨乃武与小白菜》,在大栅栏的前门小剧场上演。当时这个剧场仅能容纳400名观众,设备也比较简陋。一天晚上,周总理竟然只带了一个随从人员,徒步从大栅栏东口走到剧场,买票看戏。———
这两天又看了一遍北京曲剧电影《箭杆河边》的光盘,其中经典唱段百听不厌。曲剧曾经是北京很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属于北京地方的剧种。只是后来继承发展不太顺利,渐渐淡出了戏曲舞台。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前门箭楼的曲艺演出中,会穿插八角鼓、莲花落等彩唱(化上妆,穿上行头和着伴奏的表演唱),两人合演或者多人合演。彩唱虽然也是曲艺,但更接近于戏曲形式。
随着北京解放,老解放区的戏曲节目传入北京。这些节目都是歌颂新人新事、宣传劳动光荣、宣传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几位主要演员就是曲剧的创始者,在演出中,自愿少分戏份,拿出钱来,作为制作布景和道具的经费,还拿出自己的衣裳作为演出服装。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排演了《四劝》、《新探亲》、《大家喜欢》等节目,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和领导的鼓励。
据资料记载,当时正值隆冬,大雪之后,前门箭楼的阶梯上冻了厚厚一层冰。箭楼的阶梯有70多层,观众担心滑倒,有些人就不太愿意爬上去看演出了。魏喜奎等老前辈为了能够让观众上箭楼,亲自把70多层台阶上的冰铲掉,迎来了更多观众,也增加了收入,为继续排演新戏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老舍先生看过他们演出的节目后十分高兴,1951年主动为魏喜奎等老前辈写了一出宣传婚姻法的中型戏——《柳树井》,继而正式定名为曲剧,成了曲剧正式演出的第一个剧目。为了排好这出戏,北京市人民政府文艺处主动借给剧组50元钱,并把这个演出单位定为北京曲艺一团。
1951年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和一些中央领导看了魏喜奎、彭子富合演的曲剧《喝面叶》,并给予了这个新生剧种极大的鼓励。
1957年,曲剧排出《杨乃武与小白菜》,在大栅栏的前门小剧场上演。当时这个剧场仅能容纳400名观众,设备也比较简陋。一天晚上,周总理竟然只带了一个随从人员,徒步从大栅栏东口走到剧场,买票看戏。散场后,周总理来到后台和全体演员见面,对演员的表演大加赞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这出戏是发生在周总理家乡的故事,他从小就很熟悉,所以出国访问刚回国,一看到报上的广告,就赶到剧场来看演出了。1962年,周总理指示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同志,把《杨乃武与小白菜》拍成彩色影片,在国内外发行。
正在曲剧蓬勃发展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曲剧被称为“民间小调,靡靡之音”,几乎被扼杀。在“文革”结束后,百业振兴,百花齐放,曲剧也随之重获生机。曲剧恢复演出后的第一个戏是《野鸭洲》。这个时候,当年始创曲剧的元老演员都已步入中老年,在这出戏中开始提携、培养青年演员。老艺术家们退居二线后,为年轻人说唱腔,不断地新排和恢复老剧目,也和新人们一起创作符合时代特色的新戏,排演出的《泪血樱花》、《珍妃泪》、《少年天子》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是近几年,北京曲剧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在外来文化大潮涌入的时候,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多年轻人早已不知曲剧为何物。如果朋友们有时间,不妨找来《柳树井》、《箭杆河边》、《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看看,也许故事内容已成为历史,但里面的经典唱段却是绕梁三日,余音未绝。我只是希望,这个曾经辉煌于文艺舞台的剧种,不会被大家遗忘。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