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仙,女,评剧旦角。汉族。曾名张筠青。评剧女演员。天津人。六岁从师学评剧。工青衣。1930年后在天津、北平、河北、山东等地演出。1953年后,历任北京市评剧团演员,中国评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擅演剧目有《珍珠衫》、《桃花庵》、《马寡妇开店》等。1985年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张筠青幼年在天津拜师赵月楼、碧莲花学评剧,长年与碧莲花、喜彩莲搭班演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成名,在天津以及上海、南京、青岛、东北等地演出。全国解放后,在北京参加北京评剧团,1958年随团并入中国评剧院,专长评剧青衣、老旦,几十年的舞台实践创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广大观众中具有较大影响。她表演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善于从人物出发,体会角色深刻。她的演唱功夫深、底子厚,嗓子高亢圆润、宽有力,尤其是她的快板和垛板更是脍炙人口,形成了花派演唱艺术独特的风格。她的代表剧目有:《珍珠衫》、《刘云打母》、《桃花庵》、《杨八姐游春》、《唐知县审诰命》等。1954年北京举行的文艺汇演时,她在《白洋淀春天》中扮演沈惠珍荣获演员一等奖。在中国评剧院演出的现代戏《夺印》、《向阳商店》、《南海长城》中她都担任重要角色。在《夺印》、《向阳商店》、《第二次握手》、《故都春晓》、《钟离剑》、《无双传》、《卷席筒》等剧目中参加唱腔创作,创作出众多优秀唱段。她坚持对音乐的革新,如:《钟离剑》中越王的反调慢板,《向阳商店》中的老奶奶和《夺印》中烂菜花的唱腔,都是她自己创作自己演唱,颇受广大观众欢迎。在她年近六旬时,为了提高和丰富评剧唱腔,她经常观摩录听其他剧种的音乐,借鉴学习,以充实自己,弥补评剧音乐的不足。
在培养青年方面,她更是不遗余力,对评剧艺术因“文革”荒废十年后继乏人的现状心急如焚,非常关心剧院中、青年演员的成长。她毫无保留地、热心诚恳地把自己的艺术积累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她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在剧院中、青年演员有较大影响。为了让青年更快的成长,在《包公赔情》一剧中,由青年演员李惟铨扮演花脸包拯,自己陪青年扮演老旦,演出颇为成功,受到院内外一致好评。她还在现代戏《野马》中出演陈母一角,全力辅佐两个青年演员李惟铨和恒红完成了角色的创造。她的弟子张淑桂、刘淑萍以及恒红都是北京评剧界有影响的好演员。
出生:1922年10月,农历壬戌年
活动年表
1991年1月,农历庚午年:1991年全国评剧名家荟萃宝坻县演出举行全国评剧名家荟萃宝坻县举行了评剧表演盛会。参加演出的有:六岁红、鲜灵霞、花月仙、筱俊亭、李忆兰、赵丽蓉、新凤霞、李福安、刘小楼、莲小君、羊兰芬等。
1994年11月,农历甲戌年:纪念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诞辰120周年暨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举行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天津主办“纪念评剧创始人成兆才诞辰120周年暨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全国各地的评剧艺术工作者来津献艺,成兆才的弟子孙芸竹,老演员花
月仙、花淑兰、小花玉兰、筱玉芳,以及谷文月、刘淑萍、王丽华、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王有才、高金元、曾昭娟等参加演出。天津评剧院的新编历史剧《杀妃剑》、《夫人令》获优秀剧目奖,崔莲润、曾昭娟获优秀表演奖,王有才获表演奖。
(编辑:小默)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