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老人赵金铎的道具情结(图)

 

 

 自百姓版和大家见面后,许多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回馈感受、提供线索。我们在采访中,越来越多地发现有许多老年人的生活故事,健康、阳光、新奇、快乐……很愿意将这种“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方式与大家分享。在日后的版面中,百姓版将继续不定期地把我们身边一些老年人的故事讲述出来,以便大家互相借鉴、互相鼓励。

赵金铎,72岁,1992年从本市木材五厂退休,一辈子喜爱手工艺术创作。在舞台美术方面匠心独运,他做出的舞台道具惟妙惟肖,还获得过《舞台布景、道具实用新型材料专利》。心灵手巧是对赵金铎最好的概括:裁剪衣裤、给人剃头、雕刻刺绣等等样样精通。尤其画画、捏泥人是他最在行的,一块泥巴在他手里,一会儿工夫捏出的模样就能让人叫绝。这次北京奥运会,赵大爷说他和老伴儿天天都在关注,为我们的奥运健儿加油,说不定还要捏一组运动员泥人呢。

逮虫子是为了画画

赵金铎说他喜爱一切与艺术沾边的东西,因为那种欣赏与创作的过程是最令他开心、陶醉的。

似乎从小时候起,赵金铎对事物特点的捕捉能力就比一般的孩子强。在其他小朋友放学后忙着玩捉迷藏、跳房子的时候,赵金铎总是自己到家门前的那片杂草丛里逮各类虫子,把它们放到一个竹筒里,然后拿到空地上放出来,捡个小石子在地上照着虫子画,这也成为他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有效方法。

由于时代的原因,赵金铎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这之后,他央求父亲把他送入当时的市文化馆学习,那时正赶上天津泥人张的徒弟张学增在文化馆招生,于是赵金铎就在那里学习了两年的素描和泥塑,今天画两只公鸡打架,明天用泥巴捏个贪官奸商什么的,每天开开心心,手艺也越来越好。他说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年的学习的确给他奠定了艺术创作的基础。

偷来的画布景机会

赵金铎18岁的时候,举家搬到了离赤峰道不远的地方,距当时天津市越剧团演出的小剧场仅隔一条小马路。没事的时候,赵金铎为了看戏逃票就绕到剧场侧面的胡同里,从便门进去,一来可以听戏,二来也能看看舞台,越剧团的舞台设计在当时也算相当好的了,每出戏都有一套相应的背景和道具,赵金铎说其实在那个时候,自己已经开始了对舞台的幻想。

没过多久,他发现在这条胡同的里端摆放了好多的布和颜料,仔细一看原来是越剧团的舞美人员在那里画舞台背景。此后,每天一大早赵金铎就从家中跑到胡同里偷偷地看人家画背景,别提多眼馋了。到了中午,越剧团的工作人员都要回剧社吃午饭,就把半成品的画布和颜料暂搁在那里。赵金铎瞄准了机会,等工作人员一走,就跑过去抄起笔蘸着颜料继续给人家画,快到吃完午饭回来的时候又躲到了一旁。有很多次,越剧团的人回来后都惊奇地发现画布上又多了好大的一片,“别说画得还真不错。这是谁画的?”看着人家东张西望地找,赵金铎在一旁捂嘴偷着乐。

“坏事”变好事

侥幸的次数多了,赵金铎越画越有灵感。一次,越剧组将要出演《红楼梦》,舞美人员忙着画铜蜡台、香炉什么的。中午时分,大家按例离开去吃饭。赵金铎上前后发现这回画面的难度大了许多,要用色彩营造出铜器的感觉,可是越有挑战性,他就越来神,提起笔边思考边画。哪知道画入神了,全然把时间给忘了,错过了“逃跑”的时机。

事后才知道,当时背后的一个越剧组人员暗示大家都别出声,怕惊动正在全神贯注画画的赵金铎。一位工作人员轻轻地走到他身后,拍了拍他的肩膀,着实吓了赵金铎一跳。“小伙子,别怕,这些天原来都是你在画呀?还不错,如果你喜欢画,以后就留在我们团里画吧。”坏事变好事,赵金铎喜出望外,脸上笑开了花,后来才知道原来叫他留下的这位老师傅就是越剧团负责舞台布景设计的张子和老师,他从此便成了张老师的徒弟。

这个越剧团的舞美活儿,虽然不是什么正式工作,但也让赵金铎忙得不亦乐乎,画布景、装卸台、缝大幕、灯光、做道具……样样都参与,通常是早上画布景、做道具,下午和晚上为演出服务。渐渐地,赵金铎觉得自己爱上了舞台上的一切,他一直以来对艺术的理解得以在舞台设计上展现出来。

捏泥人叫绝

几年后,越剧院的小剧场和赵金铎家所在的地区要重新规划,赵金铎家搬到了河北区王串场一带,从此也就离开了他心爱的越剧团。之后接受街道安排到本市木材五厂做装卸工作,这一干就干到了退休。

这期间,赵金铎彷徨过、失望过、沮丧过,他想自己再也没有可能去做他喜爱的舞台设计工作了。赵金铎觉得这辈子自己的艺术道路是没有指望了,于是咬牙决定以后不再想那些当不了饭吃的手工艺术,安安心心地和老伴儿过日子。

赵金铎两口子没有儿女,但特别喜欢小孩子。有一回在院子里看着邻居家的小孩儿玩耍,赵金铎突然心里一痒痒,想把孩子这纯真灿烂的表情定格下来,可他的方式不是用照相机来拍照,而是找了块泥巴,在手里团了团、捏了捏,几下一个活生生的小脸儿就诞生了。赵金铎捏完后也没太在意,随手就放在了院内的石桌上。孩子的父亲无意中看到了,说这不是我儿子吗,简直太像了,赵大爷真是神了,然后如获至宝地捧回了家。

赵金铎很多年都没有尝到被人夸赞“手艺好”的这种滋味了,于是在心底埋藏多年的“手艺创作”的种子又发芽了。老伴儿看出了他的心思,表示支持,并且愿意当赵金铎的泥塑模特。没过多久,他的这种手艺绝活就被街坊邻居们知道了,有不少人家觉得是个新鲜玩意,都带着自己家的小孩子来求赵金铎做泥塑。赵金铎感觉生活一下子充实了。

老年获专利

1992年,赵金铎从木材五厂退休了,决定重拾他热衷的手艺活。他的老师张子和介绍他到天津青年京剧团去补差,工作还是舞台美术,重点是进行舞台道具制作。“宝刀不老啊,赵大爷手底下出的活儿就是这么绝。”这是不少人对他的评价。

可赵金铎觉得这几十年来,舞美在道具方面没有一点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做工的精致程度有所增加,但材料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木头、石头和塑料泡沫上,演员到各地演出,往往都是好几车的道具也跟着运往各地,装卸特别麻烦,最主要的是用这些材料搭出的舞台缺乏真实感。赵金铎开始试图寻找一种新型材料来解决这些不足。

一天,赵金铎骑车从万新村路过,发现很多小工艺品制作都非常精致,看起来像泥塑的东西拿在手里却感觉极其轻巧,像塑料一样不怕摔,并且是空心的,大的套小的,一摞摞的又不占地方。赵金铎眼前一亮,心想这种好材料如果能应用在舞台道具上该有多好啊。后来一打听,这种材料叫不饱和树脂(也叫玻璃钢),原料成本并不是很高,赵金铎凭着满腔的热情决定一试。

赵金铎说开始的时候总是失败,因为配料比例和技术手法以及制作时间要求的特别严格:兑液稍不注意,出来的东西就总也凝固不了;液兑好了,手底下动作稍慢,整个模型就迅速凝固。所以有很长时间赵金铎都是一桶桶地买再一桶桶地倒。渐渐地,他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失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知道赵金铎有了这种手艺后,许多剧组都来请他做道具。他接的第一单生意就是《华子良》这出戏,任务是制作石头墙,赵金铎就把自己整天关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没黑没白地干,在他眼里,它们可都是宝贝。这出戏要到南京去参加会演,如期完成好后,看着剧组开着一辆大卡车从他家拉走这些宝贝时,心里那个乐呀,要知道在以前这些东西是需要十辆卡车的呀。

2003年,赵金铎获得了《舞台布景、道具实用新型材料专利》,此后又将这种技术运用在多部舞台剧中,我们熟悉的话剧《玉碎》中的“望天吼”就是他的杰作。

赵金铎回忆着自己的艺术人生,笑着说他很快乐。

(本站编辑:欢欢)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