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8月24日,星期日。看评剧《呼兰河》排练,会有一种错觉:这是评剧?从演员诗化对白到舞蹈语汇,都与以往的传统评剧有着很大不同。但凝神看过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评剧?在排练现场,一位专家欣然地说:“《呼兰河》正在打造惟一的戏剧样式,这种探索极有意义。”
“惟一”比“第一”更有意义
作为沈阳打造文艺精品的一号工程,《呼兰河》从建组之日起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人们的目光中,这台有意冲击精品的评剧《呼兰河》开始一场戏接一场戏地排练。到目前,剧组已经完成了两场戏。看了前两场戏,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惟一。
从女主角出场时的斗篷三人舞,到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群舞,从淡化戏曲的诗化对白,到演员传神入微的表演……整体上既保留了评剧精华,又自然融入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这些内容的植入,让该剧更加生动。在排练现场,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称:“导演查明哲正在致力于打造惟一的戏剧样式,惟一的戏曲风格。”
[记者的话]:《呼兰河》让人耳目一新的恰恰是它的“惟一性”,“惟一性”让刚刚亮相的《呼兰河》具有大作之相。而这种探索,比冲击精品更有意义。
“舍弃”不是一味地“丢弃”
呼兰河畔。风雨加雪。王婆带来一双儿女逃荒来到这里。这时的王婆披的斗篷下是一双儿女。一个斗篷,它像母鸡的双翅,更像东北女性的不屈精神。戏中,冯玉萍糅进舞剧的表演,让这个斗篷一次次撞击着人们的视线,唤起观众共鸣。到了“斗秧歌”一场戏,王婆的秧歌活脱脱地表现了东北女人的俏、辣、美、泼。这场戏,虽然没有台词没有唱腔,但一段极具东北风格的大秧歌,起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强化斗篷和舞蹈语汇,这是导演有意识在淡化传统戏曲的呈现方式,虽然戏曲形式淡化了,但艺术感染力却得到了强化。专家评价说“《呼兰河》对传统评剧是舍弃而不是丢弃,这是值得肯定的。”
[记者的话]:传统评剧如何传承,是全盘照搬过来,还是有舍有留,查明哲在执导《呼兰河》过程中,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表演要戏曲化更要戏剧化
看到妹妹几次饿晕,哥哥发誓即使当胡子也要替父报仇,母亲知道留不住儿子,两次吐出“滚”字,所有人为之心颤。
记者近距离看了这段戏的排练,看到了冯玉萍如何表现王婆对儿子那种不舍的感觉。冯玉萍告诉记者:“排这段戏借鉴了话剧的表演,因为走心也很累心。”直到这段戏排完了,她还在默默地擦眼泪。戏中,小女儿的扮演者李淼的表演同样可圈可点。
话剧导演执导评剧,对演员来说是个挑战。导演要求演员要表现出戏曲的程式,又要有戏剧的精细。两场戏的呈现,导演基本满意。
[记者的话]:戏曲怎么演,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接受与喜欢?表演形式的大胆突破,戏剧化的大胆融入,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本站编辑:欢欢)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人文奥运 符号中国
下一篇:盘点十大最具人气“京味儿”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