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春闺梦》

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此话如果用来形容人已经显得夸张了,如果再被用作文化评论,似乎显得更加可笑,不过当我看完程派的名剧《春闺梦》后,满脑子只有这句大俗话。

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再加上杜甫著名的《新婚别》,促成了《春闺梦》的剧本,全本共有12场。故事从公孙瓒和刘虞争战开始,有战斗,有征兵,讲述的是四家人的命运,当然重点是在说张氏的“春闺梦”。

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安排上,全本都占一个“全”,故事讲得有始有终,人物基本涉及了各个行当。现在通常演的版本做了一些精简,保留战场上的一场武戏,删掉了征兵等情节,由小花脸的出场马上过渡到张氏的“夫郎一去无音信,到今生死不分明”。这种改动可以做各种理解,比如紧凑情节,便于表演,尤其是在电视栏目中的表演,还比如,可以更加突出主角。

讲故事不是京剧的优势,虽然相比较而言《春闺梦》已经比较独特了,但如果以如今大众的审美来衡量,它还是稍微显得简单。

“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评价更适合于《春闺梦》的唱词、唱腔以及一些比较成功的表演上,换个简单的说法,应该叫“准确”,而这个准确集中体现在对张氏的塑造上。

《春闺梦》留下几个经典唱段:“可怜负弩充前阵”、“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和“一霎时顿觉得身躯寒冷”,三段各有侧重,第一段重在唱,第二段重在青衣和小生的配合上,第三段重在做上。

来看看第一段的词,150字左右,基本相当于两条短信的容量,描摹了闺怨的四个层次,当然,唱词是在唱腔的配合下具有表现力的。

“可怜负弩充前阵,历尽风霜万苦辛,饥寒保暖无人问,独自眠餐独自行,可曾身体蒙伤损,是否烽烟屡受惊,细思往事心有恨,生把鸳鸯两下分!”是第一个层次,久别重逢,嘘寒问暖是自然。

“终朝如醉还如病,苦倚熏笼坐到明,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清,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想到如今”,这是第二个层次,问候完便开始抱怨了。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怨气升级,抱怨的同时有娇嗔。

“毕竟男儿多薄幸,误人二字是功名,甜言蜜语真好听,谁知都是假乱情”,这个时候,抱怨已经超越个体,上升到对整个男性的抱怨。

闺怨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永远热门的话题,想想从《诗经》就有怨妇诗,像《氓》,像《上山采蘼芜》等等,以后更是由很多失意文人模拟怨妇口吻不断放大怨气,集大成者自然是屈原的《离骚》,但这类诗歌一般只是表达情绪,很少描摹心理的变化,《春闺梦》的这段唱词则做到了,在此之前,王昌龄的《闺怨》算是有点类似意思:“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看得出来,《春闺梦》的这段唱词受到了唐诗的影响。

剧本是一样的剧本,唱腔是一样的唱腔,但不同人的表演则带来不同的感觉,而这个区别就来源于是否“准确”上。

以目前市面流行的音像品,有李蔷华和俞振飞的版本,有电影,还有张火丁和宋小川的版本。李、俞当时年事已高,录像属于抢救性挖掘,两人基本以唱为主。电影《春闺梦》只是利用了京剧的形式,跟原版《春闺梦》没有太大关系。张火丁和宋小川的版本算是目前能见到最好的《春闺梦》了。

唱不必说了,两人的配合非常默契,“被纠缠”那一段时的眼神、表情都非常到位,“一霎时”那一段张火丁类“功夫”表演的水袖,非常见功力,要知道,当时还是需要边舞边唱的。

以前还有赵荣琛的录像片断,乾旦水袖功夫在力道上当然胜过女子,但一抬脚似乎少了些许婀娜,也有张火丁1998年在研究生毕业时的汇报演出,寻夫一段,即“一霎时”那段,她在表情上要生涩一些,缺少一些细腻的展现,那个时候她只有27岁。

所谓准确,肯定是演员经过自己理解后的准确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心态,不同情趣的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和演员达到共鸣,在京剧舞台上,从演员一亮相,甚至是场外的一句道白就已经决定是否准确了,而准确是跟禀赋、阅历密切相关的,更与一颗敬畏之心相关——对观众,也对自己。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