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沧州木板大鼓

河北省沧州木板大鼓流行于河北省沧县、黄骅县等地农村。据记载,沧州木板大鼓产生于明朝末期,是沧州独有的艺术曲种。《沧县志》记载:“江湖大鼓风行一时,其声韵顿挫淋漓,足表燕赵慷慨悲歌之声。”经清代民间艺人李朝臣及其弟子郭树奎整理初步成形,咸丰年间艺人庞凤城加以改革和丰富。沧州木板大鼓吐字行腔用地方语音,唱法质朴粗犷。它与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传至天津、北京以后,经过艺人的改造,演变成为京韵大鼓。至今,京韵大鼓的一些唱腔仍和木板大鼓有相似之处。

民国初年,沧州木板大鼓书进入兴盛时期,后逐渐衰败。新中国成立后,沧州木板大鼓演员走上城镇舞台演出,对伴奏音乐又进行了改革,并吸收西河大鼓、河北民歌、河北梆子以及哈哈腔的一些曲调与唱法,进一步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1972年至1981年,木板大鼓曾经繁荣一时。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再加上演员青黄不接,木板大鼓的市场日益萎缩。目前,木板大鼓演唱艺人仅存8人,最年轻的艺人57岁,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面临灭绝危险。

沧州木板大鼓演唱时说唱者自持鼓板击节,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大三弦定音与其他曲种不同,老弦与子弦同度,因而老弦音声响亮。它的曲调比较平稳,有曲头、慢板、双展翅、双高、单高、双出头、单出头、快板、二六、马兰垛、流水、悲锁板、一刀切等板腔。沧州木板大鼓书音乐结构完整,三种不同节奏的板式分别为头板、二板、三板,板速有较大幅度的伸缩。从风格上讲,其唱腔浑厚粗犷,有时似说似唱、似叙似述,地方气息浓郁,句尾声调较重,多为背宫腔。

沧州木板大鼓书脱胎于民间,其内容表达上,有的歌颂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众疾苦,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描绘农村生活等等。沧州木板大鼓书表演者多为民间艺人,以庞凤城为代表的庞派、以王福祯为代表的王派、以穆汉青为代表的穆派,在历史上影响最大。剧目中,传统书目有《封神演义》、《北宋杨家将》等长篇大书以及《鸿雁捎书》、《响马传》、《包公案》、《三侠五义》等,新书剧目有《平原枪声》、《烈火金刚》等,小段有《火烧赤壁》、《计划生育好》、《歌唱雷锋》等。

为了保护抢救沧州木板大鼓艺术,河北省将之列入省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沧州市文化局根据政协委员提议,专门成立了拯救小组,整合全市的力量,共同拯救木板大鼓。

(本站编辑:欢欢)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