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一个风物作者的内心独白

什么是中国经典?这就是中国经典。它们曾经沧海,曾亲历绝代风华,现在它们是中国经典,日益作为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漫漫渗透血肉,作为胎记鲜明的中国符号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

正在琢磨每周一期的《燕赵风物》,《新文艺周刊》的编辑打电话来,告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刚刚结束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有关中国元素的图书特别走俏,冯骥才等近些年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四处奔忙呼吁的人士受到热捧。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自然跟着叫好,这是好事情,我也愿意跟更多人分享。没想到对方还别有醉翁之意,紧接话茬儿很快说出打电话的真实意图,要求我就此为《新文艺周刊》写篇封面文章。

对方是为我做嫁衣裳的人,而且不住地送给我高帽,说我是最合适的人选,我在好话面前一向不能把持,支支吾吾过后,也真就应承了下来,嘿嘿,恭敬不如从命耶。

摇身为遵命者,真要动笔,却又踌躇。

这几年疏远了新闻,专事《燕赵风物》,因为这个原因,不得不常常跟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打交道,见证了那些濒临失传的人间绝技最后的坚持,也见证了那些苦苦守望的传人们生存之艰难;常常面对不会说话的古物、古迹和古人,希望能和他们对话,希望把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

这是个接受考验的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也是个旁人难以理解的自得其乐的享受和提升的过程。

采访时不再有原来采写新闻时的痛快与热闹,相伴更多的是荒丘野草青灯寂寞,愁肠百结为伊憔悴,甚至误解和冷遇。由此看到一些地方对历史文化的冷脸与冷漠,看到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轰然倒下时的无奈与凄凉,还看到那些把文物当玩物的无知无畏无耻者们的暗自庆幸。——我们声嘶力竭,却无力回天,这是我们的悲哀,我们共同的悲哀。

然而不能就此止步。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不能没有传统和古典的支撑,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能对此有所省有所悟呢?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阳春白雪,萝卜白菜,各有各的营养,自取所爱而已。金石竹帛琴棋书画一江东去人物风流,可古调自爱,也可怜世事俭梳妆,大浪淘沙,山不转水转,中国的传统和中国的古典千秋不绝,从中能看到中国别具的风情与独特的中国个性。那么好吧,让我们首先来深刻反省自己以前的无知或者不求甚解,反省自己在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上一瓶子水半瓶子晃荡的皮毛人生。在自我认识这点上应该说我还是比较聪明的。我不停地补课,补传统和古典的课,没捷径,没神仙皇帝,自己救自己,下笨功夫一页一页地补,有时简直是恶补,文章中时不时让先哲们用他们特有的语言和腔调站出来长篇大论,不怕被笑话掉书袋。这样做是为显得我很有学问吗?不,既不如古,又不想栽面儿,哈哈,此法最好。

我越来越不把这份工作简简单单地当作一份工作来做,我感到它正越来越成为我终日矻矻的一项爱好,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生命的一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原因,在于我此前所有的中国人骨子里遗传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爱,不是的,我想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就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依然可以并且能够激发现实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什么是中国经典?这就是中国经典。它们曾经沧海,曾亲历绝代风华,现在它们是中国经典,日益作为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漫漫渗透血肉,作为胎记鲜明的中国符号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高兴。

这些日子我们似乎格外高兴。那些智慧结晶的华彩篇章,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空前地光大了一次。不可否认,这是我们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那些承载历史记忆以及仍然在今天可以有幸一见的就在我们身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对人类的贡献。

空前的狂欢总要归于日常的平静。狂欢过后,也有新的希望。任何人,任何团体和任何地方,都要明白一个道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久的事业,不可作殃及未来的一锤子买卖,文化搭台,台搭完了就完了;首先是保护,其次才是利用,而尊重是基础。希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热情不是虚热,希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热情长久地保持下去,中外一体。

发现传统之美和古典之力,重新打造我们的精神家园——可安顿生命修养生命的精神家园,我们面前会展现一片大好的风光。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这样的。

晚上下班回家,路上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妇人,头戴耳机,一路咿呀。她是在学唱,学唱京剧,还是程派。我喜欢京剧,没嗓儿,唱不行,可没嗓儿也喜欢听,喜欢唱。所以我喜欢有这样的妇人一路同行。

京剧是中国的经典。我愿意作中国经典的追随者和守卫者,有人恭维或嘲讽两句,我不介意,更不会得意忘形或怒发冲冠。路正长,我们应该平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责任编辑:欢欢)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