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年难忘昆曲情
日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兰韵艺术剧场玉笛悠扬、丝竹声声。在这里担纲主演《牡丹亭》的马瑶瑶曾是当时苏昆剧团演员,并深受昆曲“传”字辈大师教导。离开舞台19年,早已定居美国的马瑶瑶用“圆梦”来形容这次重温。 上世纪70年代初,翩翩起舞的&
-
给大众的昆曲启蒙
《于丹·游园惊梦》原是于丹今年“十一”期间在央视3套《文化访谈录》栏目所作的系列讲演,后经她本人整理成书。在昆曲中陶冶多年的于丹,在这本书里,用的完全是电视化的、确切地说是典型的“百家讲坛”式的演讲语言,通俗易懂,读来亲切平和
-
中日合作的昆曲《牡丹亭》在江苏苏州开始排练
苏州一月十日电 (周丽伟)在经历了半年多的苦练后,日本歌舞伎“国宝级”大师饰演的“杜丽娘”与中国的“柳梦梅”九日起合练。尽管刚刚合作,但二人丝丝入扣的表演受到台下“观众”赞许。 此次中日合作版《牡丹亭》由坂东玉
-
衣服一穿灯光一打,于丹也能讲昆曲了
电视教授于丹讲完《论语》,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朱维铮送她三个字:“胆子大”,一时传为美谈。如今,于大妈又在央视开讲昆曲,还出了书,起印20万,昆曲自诞生六百年来,从来没有哪本昆曲的书享受过这个待遇,真是生逢盛世啊。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看电影
-
昆曲尝试中日合作
在经历了半年多的苦练后,日本歌舞伎“国宝级”大师饰演的“杜丽娘”与中国的“柳梦梅”前日起开始合练。尽管刚刚合作,但二人丝丝入扣的表演受到台下“观众”赞许。 此次中日合作版《牡丹亭》由坂东玉三郎扮演杜丽娘,苏
-
上海留住昆剧艺术文化
最近几年,申遗作为城市文化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很多人的关注。2007年,上海公布了首批10大类8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乐、曲艺、技艺等通过口传心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上海“特产”纷纷进入名录。像传统昆剧艺术、海派旗袍制作、上海港码头号子
-
2月14日至16日,青春版《牡丹亭》将在北京北展剧场进行完整演出
上承《西厢》下启《红楼》,《牡丹亭》是中国文学上的一座高峰,而汤显祖的“情至”、“情真”、“情深”也通过它来体现得淋漓尽致。著名作家白先勇主导、两岸艺术家携手打造出全新的“青春版”《牡丹亭》更是给了这部传世之作以
-
昆剧、曲杂团义演 请雪灾中很辛苦的人们看戏
请雪灾中很辛苦的一线交警和环卫工人看戏,昨天下午,浙江昆剧团在杭州鼓楼“勾栏戏坊”做了一场挺特别的昆曲演出。“江南一条腿”林为林演出了自己的看家剧目——《公孙子都》片断,另外还穿插了多个昆歌、京歌、民歌、通俗歌、舞蹈、笛子
-
什么才是原汁原味的昆曲《牡丹亭》
昆曲《牡丹亭》虽然名气很大,可是看过原汁原味的全本《牡丹亭》的观众却并不多。多年来,《牡丹亭》一直以折子戏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今年的元宵节,杭州戏迷可以在杭州胜利剧院看到浙江昆剧团已有7年未演的全本《牡丹亭》了。昨天,记者从浙江昆剧团了解到,为了赈灾义
-
90后追看《牡丹亭》
昨晚,浙江昆剧团在胜利剧院演出了全本《牡丹亭》的上半场。让人意外的是,以往热爱《牡丹亭》的多是中老年“戏迷”,可昨天观众席中,表现最痴迷的竟是数十位女中学生。演员漂亮、服装靓丽、身段优美是她们成为《牡丹亭》“粉丝”的主要理由。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