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名家汪世瑜国家大剧院讲昆曲
近日,有“巾生魁首”美誉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在新近落成的国家大剧院戏剧院做了一场理论与演出相结合的昆曲普及讲座,百余观众不仅聆听了昆曲名家的精彩讲解,还欣赏了由浙江昆剧团演出的昆剧新编历史剧《公孙子都》。这同时也是自2002年启动的“部级
-
昆曲《公孙子都》引发思考
50年前,昆曲以《十五贯》破寂,创造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舞台传奇。50年后,昆曲《公孙子都》再次破壁,舞动600年的霓裳,在新落成的国家大剧院展示薪火相传的美丽。这次演出,也同时成为我国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重要一课。 《公孙子都》讲
-
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昆曲文化建设
作为国家的演艺文化建设项目,“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已经实施了三年。应当说,通过各昆剧院团自身的努力,通过中央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共同的关心,也通过全社会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在当代命运的关注,我们的昆曲艺术正处于一个生态调整、生存改
-
昆曲《长生殿》创本届艺术节演出场次最高纪录
昨晚,中国昆曲全本《长生殿》圆满完成第二轮的12场演出,创下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该剧自今年5月首演以来已演出了32场,累计票房收入达107万元。《长生殿》的文学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说:“这是我在艺术节期间观摩到的最精彩的戏
-
静心品味昆曲之美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万历末年传入北方后,戏曲界就有了“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说法,昆山腔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后世的许多剧种,包括影响力最大的京剧,都是在昆剧的基础
-
《公孙子都》:肩负昆曲复兴的重担
“百戏之祖”、“世界三大最古老戏剧”、“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个个称号见证了昆曲发展的荣辱兴衰。昨晚,昆曲《公孙子都》在洪山礼堂成功上演,誓将昆曲复兴下去。《公孙子都》是一幕古时的心理剧,春秋时期,郑庄公与惠南
-
不同城市里昆曲一样的"雅人"
有人说,昆曲是中国的“雅乐”。表演者随腰肢婷婷袅袅,眉眼间的脉脉传情婉丽妩媚,在飘忽中两腿虚实相错,自成雅致,手指纤纤而柔软到极致,眉眼随手指而动,唱腔注重轻重精细对比……殊不知,在我们身边也有着昆曲一样的“雅人”,他们
-
改编传统昆曲剧目 在“宽带时代”挽救古老剧种
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的鼎盛时期是18世纪,当时最优秀的演员受到成千上万昆曲迷的追捧。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专门用于昆曲表演的剧院已一个不剩。这一拥有600年历史、唱词古老、唱腔迟缓、叙事冗长的剧种几乎销声匿迹,很少有人能欣赏了。所以,当2001年5月
-
杨凤一,党代会上唱昆曲
刚参加完十七大,杨凤一就赶到排练场,10月23日、24日,北方昆曲剧院全新排演的昆曲大戏《关汉卿》,就要在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首演了。作为主管业务的副院长,杨凤一在演员的服装、化妆等每一个细节上都不放松,力求将最美的艺术展现给观众。 “谁说代表都得
-
台湾作家白先勇忧心昆曲文化精华失传
华盛顿十一月十一日电(张雯怡)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十日在与美国北卡书友会成员座谈时感言,如果不及时将老一代昆曲艺术家的“绝活”抢救下来,昆曲的很多精华就会失传。 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筹划人和制片人,此番访问美国北卡的白先勇先生详细介绍了该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