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探讨中国琵琶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期——唐代的琵琶流传、改革、演奏等情况,希望籍此增进对唐代时期中原与西域音乐文化交流情况的了解。
关键词: 琵琶、胡乐器、《敦煌琵琶谱》、十部乐、陆参军、下斜抱。
琵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弹拨乐器,是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高超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曲目,它在中国大地上世代相传、久盛不衰,成为既能独奏,又能广泛用于民族乐队,、合奏的重要乐器。这里先对琵琶的历史沿革作点介绍。
"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两种基本弹奏方法的名称。汉代应昭的《风俗通义》中说:"批把,谨按此近代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说明了琵琶命名的起源。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曰:"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意思是批把是在马上演奏的乐器,右手向前弹出称为"批",右手向后拨进称为"把"。但是"琴字头琵琶的定名却是受了古琴的影响",《说文》琴部,新附有琵琶二字,解云:琵琶,乐器,当用"枇杷"。所以琵琶的定名是经历了从批把到枇杷,最后到琵琶的阶段。据学者们研究确认,"批把"指的是一种圆形音箱琵琶,而"枇杷"指的是一种梨形音箱琵琶,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乐器,两者并不相同。
圆形音箱的琵琶,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共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柄,有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传说是由秦末时出现的弦鼗发展而成的,因此又叫"秦汉子"、"秦琵琶"。在晋•傅玄《琵琶赋》和《旧唐书•音乐志》中均有其相关记载。另一种是四条弦,十二柱,直项用于手弹奏的"汉琵琶",相传晋朝时的阮威特别善长弹奏此乐器。因此又叫"阮咸"、"阮.,与现在的秦琴、三弦是同一系统。梨形音箱的琵琶有四弦、五弦等多种。四弦琵琶,曲项,四相(无品),横抱并用拨子弹奏,大约在公元350年前又传到南方。
《隋书•音乐志》中有"今曲项琵琶,箜篌之徒,并出于西域"的记载。五弦琵琶又称五弦,直项、音箱比四弦琵琶略小。《旧唐书•音乐志》中写有:"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可见,他们来源并不相同。这两种梨形音箱的琵琶,在唐朝十分流行,是歌舞音乐中的重要乐器。特别是四弦曲项琵琶,通过对直项琵琶的借鉴、交融,逐步发展成了不依靠于乐队,独立的艺术品种,也成为了"琵琶"名称的专有者。
一、 唐代琵琶的流传概况
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空前强大和繁盛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统治者在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西域各国以及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得以在中原融会、交流、吸收和发扬光大。这是作为胡乐器的曲项琵琶盛行的第一点原因。其二,曲项琵琶的传入与龟兹乐密不可分,隋唐时期清乐逐渐衰微,而北朝时被称为"国伎"的西凉伎等胡乐则十分流行,甚至出现了"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的盛况(王建《凉州行》)。琵琶作为西凉,龟兹乐的主奏乐器,影响自然日趋在增大。第三,唐因袭了隋的旧制,《唐会要》卷中有:"高祖受禅,军国多条,末隍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因而唐也一并继承了隋的乐舞制度,保留了隋九部乐,并且在太宗时增加了高昌乐为十部乐,这十部乐中,清乐有琵琶,西凉乐有琵琶、五弦,龟兹乐有琵琶、五弦,大竺乐、疏勤乐、安国乐、高丽乐、燕乐、高昌乐都用琵琶、五弦,只有康国乐中没有,可见琵琶的使用之广。(唐十部乐是在九部乐的基础上,削去礼毕,增加高昌乐),"琵琶的演奏为歌舞音乐作了完美的音乐陪衬,反之歌舞音乐也促进了琵琶演奏艺术的成熟发展。"另外,唐朝统治者对音乐的热爱,也多少决定了琵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命运。唐太宗对琵琶兴趣浓厚,唐玄宗本人就是一位琵琶演奏家。君王这种个人喜好,为琵琶的生存、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而在唐代,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甚至是重洋之外的它国,不论社会历史如何变迁、动荡,琵琶都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成为人们一直喜爱的乐器。现在我们来看看琵琶在宫廷、民间及海外的流传情况。
杜佑《通典》中有:"坐部位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说明宫廷中的"燕乐"十部乐是以琵琶为主奏乐器的。在"燕乐"的演奏、发展、创新中,还产生了一批极富魅力的琵琶曲,如《凉州》、《绿腰》等。宫廷内还设立了"大乐署"、"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挑选和训练民间女子,学习弹奏琵琶等乐器,培养专为皇家、娱乐服务的弹奏家。唐•崔令钦的《教坊记》中就记载:"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教习琵琶、五弦、箜篌、筝者,谓之弹家。"当时的统治阶级也十分喜好琵琶,唐太宗曾经专门作了一首名为《琵琶》的诗:"半月无双影,金花有四时。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促节萦红袖,清单满翠帷。驶弹风响急,缓曲钏声迟。空余关陇恨,因此代相思。"生动的描写了琵琶演奏时动人的情景。唐玄宗善解音律,曾选坐、立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新唐书•音乐志》杨贵妃擅长弹琵琶并且广收门徒,据《明皇杂录》记载:"白秀贞自蜀使回,得琵琶以献其曹,以逻沙檀为之,温润如玉,光辉可鉴,有金镂红文蹙成双凤。贵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园,音的凄清,飘如云外。而诸王贵主自虢国以下,竞为贵妃弟子,每授曲毕,广有进献。"唐贞元、元和年间(785~820)在民间出现了一种叫"陆参军"的参军戏,唐代诗人元稹在《赠刘来春》诗中写有:"更有恼人断肠出,选词能唱《望夫歌》。"晚唐薛能《吴姬》诗中说:"楼台重选满天云,殷殷鸣鼓世上闻。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弦管弄参军。"可见当时的"陆参军"戏不仅有女性的歌唱,而且有鼓笛弦管乐器的乐队。这说明了唐代琵琶等弦乐器不仅盛行于宫廷,而且广泛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融汇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戏曲音乐中的重要乐器。文人阶层,琵琶的影响也十分广泛,不少文人墨客都倾尽才情,呕歌和传颂一段段有关琵琶的韵事。如白居易、王维、元稹、刘长卿、王昌龄、岑参、顾况、刘禹锡等等,其中以白居易琵琶诗数量最多、最为著名,如《琵琶行》、《琵琶》、《听李士良琵琶》、《听琵琶妓弹略略》、《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这些诗作都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琵琶音乐提供了依据。
除此之外,唐时,琵琶也渐传到了东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日唐书•新罗列传》载。唐初开始,朝鲜数次派遣留学生入唐求学,唐朝的音乐文化不断被传到朝鲜半岛。《隋书•音乐志》记载的高丽乐,其乐器有"弹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笙、萧、小筚、桃皮筚、腰鼓、齐鼓、担鼓、贝等十四种"。
"这些乐器,有的来自中国中原,也有的是从西域间接传入的。"《旧唐书•音乐志》中也提到,高丽乐用的乐器中有弹筝一、筝一、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一可见,琵琶已经成为了高丽乐乐队中重要的配置乐器。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现保存有18种75件古代乐器,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唐代的乐器。其中就有一件嵌螺钿枫紫檀曲项琵琶和一件嵌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据记载,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在隋唐时十分频繁,日本曾先后派"遣隋使"、"遣唐使"二十二次,从而使隋唐音乐文化不断地被传到日本。《续日本后记》中述,第十七次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贞敏,曾师从唐朝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刘二郎学习,学成之后,带着紫檀琵琶和乐谱数十卷,返回日本。(滕井知昭《正仓院乐器及其》,《寻求海上丝绸之路》1989年)。这些传到日本的乐书、乐器都成了研究唐乐,唐乐与日本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证。
二、唐代的琵琶改革
唐代的琵琶繁荣也带来了琵琶的一场技术革命。为了符合唐代的审美心理,适应琵琶演奏的需要,提高琵琶的表现力,演奏家们巧妙地将传统直项琵琶与外来曲项琵琶结合起来,对琵琶进行了具体的改革。首先,吸收了汉琵琶的多柱位制,增加了琵琶的音柱。曲项琵琶腹部较大,虽然共鸣好、音量大,但由于音柱较少、音域窄,不仅移调不方便而且也不擅长表现一些优雅细腻、内容丰富的曲目。改革后的曲项琵琶由通常的十二柱发展成为十四柱或十六柱即四相十品或四相十二品,其次是改革形制和制弦材料。曲项琵琶的梨形大腹及下斜抱演奏,为演奏者制造了许多实际困难,在实践中乐工们把大腹改为了半梨形小腹,下斜抱改为横抱,并根据乐曲和情绪的变化用上斜抱,从而适应了多种演奏的需要。同时还加长、加宽了琵琶颈部,发展了左手的推、拉、按、捻等手法。在制弦上,我国是丝绸古国,固有的古琴、古筝、直项琵琶等弦乐器所用的弦,大都是用线制成的,而曲项琵琶流传自西域,在制弦时大多就地取材,常用狩猎得来的鸡筋或牲畜的皮做弦,用木拨子弹奏,擅长表现一些粗犷、热烈的气氛。
曲项琵琶传入中原以后,制弦材料就由鸡筋、皮弦向丝弦转变了,在演奏方法上,直项琵琶的指弹技巧演奏一些含蓄、抒情、充满文人气质的乐曲,具有独特的效果。曲项琵琶由于制弦的改进,也借鉴了指弹的演奏方法。据唐•杜佑《通典》记载:"旧弹琵琶,皆用木拨弹之,太宗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琵琶者是也",因而指弹与拨弹是同时存在于唐代的琵琶演奏中的。对于曲项琵琶来说,指弹的借鉴,不仅弥补了它自身表现乐曲上的单一,而且有利于完善、创新、丰富琵琶演奏技巧,推动记谱法的发展,经过上述几方面的改革,琵琶在演奏技巧上获得了新的生命,迎来了独奏艺术的一片繁荣,名曲如流,一时成为美谈。
三、唐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 唐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琵琶演奏家:白明达、康昆仑、段善本、曹妙达、贺怀智、雷海青、李管儿、王芬、曹保、曹善才、曹刚、裴兴奴、裴神符、曹触兴、曹者素、安马驹、李龟年、杨贵妃、廉郊、郑中函、杨智的姑、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风尘女于、郑欢奴、刘蝉奴、李士良、米和、铁山、王内人、重莲、诗人王维等等,阵容十分强大、他们共同为琵琶艺术的灿烂辉煌贡献了才智。
裴神符,又名裴洛儿,贞观(627~649)年间的著名琵琶演奏大师。精于演奏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并且擅长作曲。唐•杜佑《通典》曰:"初太宗贞观末,有裴神符,妙解琵琶,初作《胜蛮奴》、《火风》、《倾杯乐》三首,声度清美,太宗悦之。高宗之末,其技遂盛于时矣。"除此之外,他还革新琵琶演奏技术,最早废木拨而改用手指弹奏,称为"琵琶"。《旧唐书•音乐志》云:"案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太宗贞观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琵琶.者也。"《新唐书•音乐志》:"旧以木拨弹之,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后人习之为。"唐刘铼《隋唐嘉话》中则说得更为清楚:"贞观中,裴洛儿始弃拨用手,以抚琵琶。"可知他在琵琶演奏技法上的突破和创新。
裴兴奴,贞观时琵琶名手,与著名琵琶演奏家曹刚同时代。《乐府杂录》记载:"曹刚善运拨若风雨,而不事扣弦。兴奴长于拢捻,下拨稍软,时人谓曹刚有右手,兴奴有左手。"称赞他们的弹奏技艺高超,各有千秋。裴兴奴十分讲究左手的演奏,右手拨弦轻细,以细腻、委婉的风格见长,他的演奏具有代表性。
[1]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