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戏曲创作名著改编剧目的成果与缺失,通过对《骆驼祥子》、《孔乙己》、《死水微澜》、《金子》以及南戏改编工程等名著改编剧目的具体分析,探讨了当代戏曲名著改编作品在创作上的两大主要要点:还原与重塑。无论是还原抑或重塑,需要尽量展示出戏曲艺术本体的魅力,同时,在原著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与需要的作品。
关键词: 戏曲创作 名著改编 还原 重塑
名著改编的剧目,一直是活跃于戏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下简称九十年代),根据名著改编的戏曲剧目更是大放异彩,取得骄人的成绩。甚至,在九十年代的一开始,剧坛就为一出改编自经典名剧的戏曲作品争论不休,争议范围之广,争议内容之深入,几乎可以与上个时代魏明伦的《潘金莲》相比美——虽然,后者主要是在思想解冻时代对于思想禁锢与反禁锢上的争锋,而前者则主要是学术上的探讨,但争论的热乎劲却不相上下。这出戏就是浙江越剧根据元代王实甫千古名剧《西厢记》所改编的同名越剧,在名著改编的手段、手法和现代意识的真正含义等方面,《西厢记》在当时都引起激烈争论,《真<西厢>,还是名著改编的错位?》、《什么是”现代意识”?》、《”金玉其外”的越剧改编本<西厢记>》、《并非”金玉其外”,也非”败絮其中”》、《越剧的里程碑》等一系列针锋相对的评论,使得名著改编这一戏曲创作话题,在九十年代一开始就显得十分惹人注目。而九十年代随后的创作实践,向这种有意义的争论呈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和批评的热切关注与讨论上,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名著改编剧目纷纷呈现于舞台,为这一时代的戏曲舞台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九十年代名著改编中的优秀作品,有改编自经典小说的,如京剧《骆驼祥子》,把京味文学大师老舍的同名小说,搬上了舞台,以极富京剧味道的表演手法和程式化手段,重新演绎了这一曾被众多文艺样式改编、并且早已深入人心的作品,而且取得了相当高的水准,被认为是京剧现代戏的一大里程碑。越剧《孔乙己》融合改编了鲁迅名著《孔乙己》、《药》等作品,在写意迷幻的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与原著不一般的孔乙己形象,引起了极大争议。在九十年代戏曲文学领域始终占有重要位置的川剧,在名著改编方面更是获得大丰收,改编自四川现代小说家李吉力人小说《死水微澜》的同名川剧,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作品,该剧塑造了一位敢爱敢恨、可爱可敬的女性形象。与《死水微澜》相似,另一部川剧《金子》,也有一位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女性形象,同样是性格泼辣火热,让人难忘。与改编自小说的以上作品不同,《金子》改编自经典戏剧名著《原野》。
在九十年代名著改编的戏曲作品中,很值得一提的还有”南戏”系列改编作品,由”南戏”故乡温州众多剧种、改编上演的六出南戏名著,曾经是风靡一时的剧目,有的一直盛演不衰,至今活跃在舞台;有的因为时代变迁,渐渐失传。温州的系列化、规模化”南戏”改编工程,集中该地区优秀编剧人才和全国一流的专家,共同打造剧目,一方面还原南戏原有特色风格,一方面加入了现代审美趣味,以吸引当代观众。其中,永嘉昆曲研习社的《张协状元》,尤其受到戏剧界的赞誉。
在九十年代的名著改编戏曲作品中,”还原”与”重塑”可以说是两个关键性的词语。由于名著所具有的知名度和坚实基础,改编名著往往能提高观众的兴趣,也能让创作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但是,是尽可能地忠实原著,对原著提供的情节、场面尽量予以再现,还是在原著基础上,更多按照改编者的构思想法重新予以表现,这都是名著改编必然要碰到的问题。经常出现的可能是,忠实于原著,但没了改编者的个性,尤其是从不同艺术样式间改编,没有建立起自身样式的特质,这样的改编成功的不太多;但离原著远了,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质疑,这样是否违背了原著的意图,遗漏了真正的精华所在。如越剧改编本《西厢记》,将原著以女主角崔莺莺为中心按照剧种和演员的需要改为张生为主,就引起相当多的争议意见。那么寻找到原著之所以流传今古、为后世所乐道的精神意旨,用自身艺术样式的特定手法去还原这种打动人心的名著精魄,成为许多改编者努力遵循的创作法则。但,如同中国古人所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有时,名著常常为再创作提供很好的基础,借名著家喻户晓的故事、人物,注入创作者崭新的思维,给名著一个新的面目,这不应该是对名著的歪曲,因为改编不会对已然深入人心的名著造成变形,而好与不好,能否像原著一样流行,则是改编作品的水平问题了。这显然是一种”重塑”工程,在重塑中理解名著,改变名著。注目九十年代的几个改编戏,京剧《骆驼祥子》应该是”还原”原著意旨相当成功的戏,而越剧《孔乙己》也是因为在”重塑”过程中与原著形成的反差太大,从而引起了一片争议。
京剧《骆驼祥子》被普遍认为”既忠于原著又有很大的创造”,”这是改编名著最需要的。照模子刻出来的不一定好,偏离原著精神更不可取。”确实,对于《骆驼祥子》这样的名作,早已有电影改编本深入人心,不能抓住原著的内核,准确传导出原著的内在精髓的话,改编自然很难得到认可。而《骆驼祥子》原本是篇幅不短的小说,众多的场景描写,丰富的社会众生相,都是戏曲搬演上舞台难以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所在。戏曲的本体和篇幅决定其适合于表现故事较为简单紧凑、人物相对集中的题材,”一人一事”的说法是这种特色的简练概括。因此比起电影来,戏曲改编《骆驼祥子》这样的作品,难度更大。
但京剧《骆驼祥子》成功地抓住了主线,以主人公祥子命运起伏的几个最具有意味的点为核心,简化事件,腾出篇幅,重点刻划人物的内心变化,使得戏曲擅长的抒情手段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如同舒乙先生所说:”小说《骆驼祥子》的根本就是写祥子这样一个老实、规矩、清白、自强,来自乡间的人力车夫,为了改变贫困生活,努力、失败以至于梦想破灭而逐渐沉沦的一个悲剧。京剧《骆驼祥子》紧紧抓住这个根本,展示了祥子三起三落走向末路的悲剧人生,而且有独特的处理与创意。三起三落”是京剧《骆驼祥子》的剧情主线,全剧以此为故事框架,删繁就简,把小说中众多的场景和事件浓缩为这几个最具有戏剧性的场面,在这种大起大落的戏剧矛盾和冲突中,细腻详尽地勾画了祥子的悲剧命运和内心走向。从买车到卖车,是祥子的第一个命运起落。拥有一辆人力车,自由自在地拉客挣钱,是祥子孤身在北京城最大的愿望,这个淳朴的乡下青年梦想靠自己力气吃饭,有了新买的车,不再受别人的气,使梦想离自己变得很近。京剧《骆驼祥子》一开始就把祥子的这种梦想清晰地推到了观众面前。拉着自己的新车,祥子手舞足蹈:”三年苦熬车一辆,弓子软喇叭响,双灯闪车板亮,我越看越爱,心发烫脸发光。从今后你是我生死搭档,你是我活命钱粮,你是我衣食父母,你是我不说话的哑巴新娘。”然而,兵荒马乱、无理可讲的社会使祥子视如生命的车被掠夺而走,他只能把理想寄托在来日攒钱再买新车之上,虽然这很艰难,但理想却还没有完全泯灭。虎妞对祥子的爱以及这段不情愿的婚姻给祥子的命运又带来了起色,祥子在心里更喜欢同病相怜的福子,但贫穷的他们连爱都拥有不起。虎妞一片真心,为爱与当车行老板的父亲闹翻,与祥子相濡以沫,还怀上了孩子,这使老实巴交的祥子顿时有了强烈的归宿感和满足感,这样的生活虽穷,却已很温馨。戏里细腻生动地刻划了祥子此时的心境:祥子:(松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胖儿子、这么说,我真的要当爸爸了?、虎妞:傻骆驼,有了家,有了媳妇,再有胖儿子,你还有什么不称心的?祥子:(朦胧中感到一丝喜悦)家,媳妇,儿子。是啊,该知足了。
(唱)只她一番暖心话,祥子总算有个家。
虎妞:(唱)但等十月怀胎罢,给你养个胖娃娃。
祥子:娃娃周岁会说话。
虎妞:管你叫爹——祥子:管你叫妈。我拉上你俩逛白塔。
但命运并未给祥子带来多少好运,虎妞在难产中死去,这个温馨的世界顿时一下子破灭了,祥子又孤苦伶仃地回到了起点,然而此时他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再不是原来的淳朴善良、敬业向上的青年,口里念叨的是:”从今后无牵挂独来独往,混一天算一天流浪四方”,”什么他妈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那门子事。这年月穷人的命不如一条狗,想有什么蹦儿,比登天还难、老实、规矩、要强、清白都他妈没用,只有混一天算一天。哼,什么都是假的,窝头是真的。”经历了社会的种种困苦与丑恶,祥子不但失去了所有,内心也沉沦了。但天性中的善却使得他还抱有对人生对未来的希望。这就是”三起三落”中的最后一番,祥子发现了被迫拉客的福子,在他有了一点钱的时候,就有了解救福子,两人一起同甘共苦的念头,然而,贫困黑暗的社会,最后吞噬了祥子所有的希望,福子不愿被逼良为娼,上吊自杀了。祥子一个人在雪地中彳亍,惨笑,”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人间何处讨公道,苦渡何方寻渡桥?心被掏,魂出窍,空余躯壳人海飘。”京剧《骆驼祥子》简洁而清晰地刻划了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和在这”三起三落”事件背后祥子被迫改变的人生理想与信念,让观众在剧情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失措中深切地感受到原作中所蕴涵的对底层百姓悲惨遭际的同情与愤懑。小说中表面上不动声色的叙述和内在的巨大情感,在戏剧中得以集中的爆发,这固然是由于二者体裁的差异,但戏剧能清晰地把原著中的这种精神给予体现,确实是改编得很到位。
[1]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