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九年(1754)《红楼梦》前八十回刊行,乾隆五十六年(1791)一百二十回本刊行,乾隆五十七年(1792)仲振奎便创作了《葬花》(《红楼梦传奇》的一部分)。这是红楼戏创作的最初尝试。此后红楼戏创作日趋繁盛。据徐扶明《3红楼梦4与3红楼4戏》(《3红楼梦4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统计,清代红楼戏共有十八种。可惜已有部分散逸,保存至今的作品中直接取材于《红楼梦》的只有十种,收录于《红楼梦戏曲集》(陈英编中华书局”978年)中,计为:””孔昭虔《葬花》 “折 嘉庆元年丙辰(1796)原稿21仲振奎《红楼梦传奇》 32出 嘉庆四年己未(1799)绿云红雨山房刊本、道光芜香阁本、同治友于堂重刊本、光绪三年上海印书局铅印本30万荣恩《潇湘怨传奇》 36出 嘉庆八年癸亥(1813)青心书屋刊本40吴兰徵《绛蘅秋》 28出 嘉庆十一年(1816)抚秋楼版《零香集》中收录《”许鸿磬《三钗梦北曲》 4折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六观楼北曲》本60朱凤森《十二钗传奇》 21出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晴雪山房《韫山六种曲》本71吴镐《红楼梦散套》 16出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蟾波阁刊本81石韫玉《红楼梦》 10出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9)石氏花韵庵家刊本91陈钟麟《红楼梦传奇》 81出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粤东省城西湖街汗青斋刊本100周宜《红楼佳话》 》出 年代不详武进赵氏影钞本这是目前研究清代《红楼梦》戏曲的贵重资料。本文以《红楼梦戏曲集》所收作品为主,对清代红楼戏的特征进行探讨。
一 主题《红楼梦》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改编成戏曲时,由于受时间和舞台空间的限制,必须对小说内容进行选择。清代红楼戏大都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与清代以后的《红楼梦》戏相比,显得取材范围比较窄,未能从多个层面体现出原作的深厚广博。
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宝玉与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纠葛。以贾家为首的四大家族的兴衰。
宝玉叛逆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清代红楼戏主要取材于。当然在小说中是最主要的部分,内容精彩而富于戏剧性,自然受到改编者的青睐。的范围太广,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及盛衰过程非常复杂,在舞台上呈现比较困难,因此在大多数作品中只作为剧情背景,借登场人物的予以交代而已。以为主题的作品在清代几乎没有。如小说第三十三回宝玉被打的部分是父子两代矛盾冲突的最高潮,而在《红楼梦戏曲集》所收作品中只有三个作品选择了这一情节。第一百零五回贾家被治罪抄没家产的情节,只见于《潇湘怨传奇》第28出《籍府》一出而已。这些情节的被省略或许是因为与宝黛二人的恋爱故事并无十分密切关系的缘故。
戏曲作品特别对存在于小说的人生如梦、寻求解脱等内容作了强调与发挥,并使之成为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即把宿命定为悲剧的前提,而宝玉和十二钗在下凡历劫后重归仙界,彻悟前世修得正果,被作为完满结局安排在整个悲剧故事的结尾,以警示观众和读者。如许鸿磬在《三钗梦北曲·小序》中言:”夫晴雯之逐,梦也;黛玉之死,亦梦也;宝钗之先汲尘而后证果,则梦之中又演梦焉。嗟乎、人生如梦耳、余亦在梦中。”陈钟麟《红楼梦传奇·凡例》也称:”《红楼梦》曲本,时以佛法提醒世人,一归惩劝之意云。”石韫玉《红楼梦》后附”吴叙”称赞其曰:”花韵庵主人衍为传奇,淘汰淫哇,雅俗共赏。《幻原》一出,挽情澜而归诸性海,可云顶上圆光,而主人之深于禅理,于斯可见矣。”这里被大为赞赏的所谓”挽情澜而归诸性海”,不过是指警幻仙女所说的”情魔住世,迷惑众生,一念扫除,立成妙道”而已。
此外,改编者对原作的独特理解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如其中唯一的女作家吴兰徵,据万荣恩《吴香倩夫人3绛衡秋传奇4序》所述,是个贤慧而且富于才华的传统女性,”倩为余内兄俞子遥帆之夫人,德性温和,声名贤淑,幼事椿萱,克尽孝道。其延父嗣,守母丧,抚弱弟,又能目识名流,辞富安贫,,更可称者,雅善诗歌,妙解音律,劈笺分韵,有林下风。所著有《湘灵集》诗词杂著稿十卷,及集史鉴中凡事涉闺阃足为劝惩者为一书,名《金闺鉴》得二十卷,又《三生石传奇》,,”她被《红楼梦》深深吸引,执笔作了《绛蘅秋》,”,,复出以贞静幽娴,而不失其情之正。即写人情世态,以及琐碎诸事,均能刻画摹拟,以为司家政者之炯戒。虽消遣之作,而无伤名教,小说中然可观者。”(《绛蘅秋·序》)作为传统女性,强调本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是”不失其情之正”、”无伤名教”是很自然的。
尤其是将之作为”司家政者之炯戒”,可以说是出自女性独特的视点,颇具独到之处。她在作品中更将自己的理想同时寄托于黛玉和宝钗两位女主人公身上。如在《哭祠》中,黛玉在书斋中对圣人经典作了以下评论:可笑那些乳娘奴婢辈,常见奴家吟风弄月,便说小姐不过读了四书,何以如许博雅?不知经术既明,雕虫之技,直绪余耳。只是才说四子书,首称孝弟,奴想奴即女孩,亦在鸡鸣盥漱之列,萱亲早背,伤也如何?强调黛玉不仅是个才女,更是个熟读经书,遵守妇道的贤德女性。此外还添加了黛玉因思念母亲哀痛过度而昏倒在母亲灵前的情节,着意刻画黛玉遵守孝道的一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受传统思想影响之深。
仲振奎则认为《红楼梦》的结局过于悲剧性,不符合传统的”大团圆”模式,因此取材于续书《后红楼梦》创作了后24出,安排黛玉与晴雯复活,重与宝玉喜结良缘。他说:《前红楼梦》读竟,令人悒怏于心,十日不快。仅以前书度曲,则歌筵将阑,四座无色,非函以合欢之义。故合后书为之,庶几拍案叫快,引觞必满也。(《红楼梦传奇·凡例》)《后红楼梦》的主旨与原作截然不同,文学性也远远不及原作。仲振奎将二者勉强拼凑在一起,难免续貂之嫌。许鸿磬因此批评道:”近有伧父,合两书为传奇曲文,庸劣无足观者”(《三钗梦北曲·小序》)。吴克岐也指责他:”合前后梦而为之,未免有失原书本旨”(《忤玉楼丛书提要》)。
二 结构清代红楼戏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以故事情节为中心。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万荣恩《潇湘怨传奇》、吴兰徵《绛蘅秋》、吴镐《红楼梦散套》、石韫玉《红楼梦》、陈钟麟《红楼梦传奇》、周宜《红楼佳话》都是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中间插入其他情节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另一个是以人物为主的方法。如许鸿磬《三钗梦北曲》、朱凤森《十二钗传奇》即属此类。这类作品出与出(或折与折)之间的关联不够紧密。
前者采用传奇形式的长篇作品较多。如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共56出,万荣恩《潇湘怨传奇》共36出、吴兰徵《绛蘅秋》共48出(未完成)、陈钟麟《红楼梦传奇》多达80出。
长篇传奇容量较大,情节起伏变化,人物的悲欢离合得以详尽的刻画描写,比较符合观众和读者的欣赏习惯及爱好。但其缺点在于内容过于冗长,插入情节过多而显得头绪繁杂。
有些插入情节虽有”冷热相济”的作用,但有些却与主题关联不够紧密而妨碍了情节的进行发展。如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中的插入情节最多,约占全剧的三分之一,虽各出之间的关联与过渡仅可能通过人物予以交代,但效果有限,整体上显得拖沓松散。连作者也不得不承认:”《红楼梦》全书,头绪较繁,且系家常琐事,不能不每人摹写一二阕,殊难于照应。偶于起讫处稍为联络,盖原书体例如此。”(《红楼梦传奇·凡例》)因头绪繁杂而前后顺序颠倒错乱之处也屡有发生。如吴兰徵《绛蘅秋》第17出《金尽》,描写了被逐出大观园的金含愤自尽的场面,而前面的第14出《湿帕》中,黛玉的称:”又他前与金丫鬟情投意合,说了两句知心话儿,却被舅母知道了,撵了出去。谁知这丫鬟幽恨绵绵,投井自尽。嗳、虽是宝玉不应如此,但这丫鬟倒是为知己死也。”已明白交代了金已投井自尽之事。而在这之后再出现金自杀的场面显然是不合理的。
以人物为中心的结构方式主要选择典型人物和富于鉴赏性的场面进行描写,篇幅较为短小精炼。如《三钗梦北曲》刻画了晴雯(《悼梦》)、黛玉(《断梦》)、宝钗(《醒梦》)三个人物。《十二钗传奇》则选择了宝玉、宝钗(《缘香》)、元妃(《省亲》)、李纨(《夜课》)、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琴(《折梅》)、史湘云(《眠茵》)、探春(《远嫁》)等主要人物。
各出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作为折子戏,单独。但由于缺乏一贯串全剧的主线,各出之间缺乏关联,显得有些散乱和唐突。而且因其省略过多,对不熟悉原作内容的观众与读者来说很难理解。
三 人物《红楼梦》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出神入化,登场人物个性鲜明,表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而红楼戏中,由于角色因人物性格、身份、年龄等因素被分类固定,因此属于相似类型的人物必定由同一行当扮演,这在刻画人物时不免陷入类型化的模式。如《潇湘怨传奇》角色行当的配置:正旦:王夫人、李纨、柳嫂、鸳鸯小旦:警幻仙姑、贾元春、宝钗、迎春、袭人贴:林黛玉、史湘云、秦可卿、探春、惜春、王熙凤、贾兰(男性)、妙玉、晴雯、紫鹃、麝月、秋纹、柳五儿、尤三姐、吴贵妻由于受行当的限制,个性相异的黛玉、湘云、秦可卿、探春、惜春、王熙凤、妙玉、晴雯、紫鹃等均由贴扮演,人物独特的个性便难以得到充分表现。
中国传统戏曲源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别善恶,分美丑,寓褒贬”的色彩。在人物刻画上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偏重于对人物品格和道德的评价。这不仅体现在表演方面,也在服装扮相等方面有鲜明的表现。这种善恶分明的”脸谱化”的表现方式成为戏曲作品表现刻画《红楼梦》人物的最大局限之一。尤其是在刻画像宝钗、袭人、王熙凤这样性格复杂的人物时,不能像小说那样采取”春秋笔法”式含蓄的表现方式,必须使之归入非善即恶的某一类型中。如陈钟麟《红楼梦传奇·凡例》言:”今摹拟黛玉、晴雯,极为苍凉,摹拟宝钗、袭人,极为势利,可以见人心之变。”仲振奎”伤黛玉、晴雯之薄命,恶宝钗、袭人之阴险”而将宝钗和袭人归入”恶”的一类,鲜明表现了作者的好恶。这也许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宝钗,在清代红楼戏中较少被重点予以刻画描写,而显得形象模糊不清的原因之一吧。
[1]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