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张栓中:不朽之歌是永恒的旋律
简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解员,参加工作至今讲解350余批次,服务观众数万名。为了讲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创作故事,我们到歌曲诞生地房山区霞云岭堂上村去采访。我们在村口碰上了李福会老人——当年的儿童团团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首唱者之一。当我们问他记不记得创作者曹火星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这位已经记不清自己名字的老人说:“我记得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告诉更多的人。从那天开始,我自己在讲解到抗战文艺时都会讲这首歌,每每观众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谭晶:让《白毛女》更贴近生活
简介:著名青年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现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山西省青联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白毛女》这个戏几代前辈表演都十分经典,演出这部革命经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锻炼,因为这是一部真正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生活的戏,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涌现的民族艺术的经典之作。在王昆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启发和帮助下,我开始感受到了喜儿的内心世界,每一次排练我都有更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我觉得今天再演这部经典民族歌剧,是一种传承的责任。前些天,我见到郭兰英老师,跟她说要演《白毛女》的事,她特别高兴,希望我能够演好。我们团长彭丽媛也曾演出过《白毛女》,她告诉我这部戏最难演,并鼓励我演好。前辈艺术家的期望,使得我更有信心。 ■文/本报记者 伦兵#p#分页标题#e#
吕继宏:共产党为咱老百姓谋幸福
简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海政文工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歌坛的实力派歌唱家之一。咱老百姓》是由云剑作词、戚建波作曲,歌曲既歌颂了咱们的领路人,歌颂了勤劳质朴的百姓,也歌颂了党和百姓的那份情。记得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我随海政文工团赶赴抗洪前线慰问部队战士。我发现身旁有很多官兵胸前都佩戴着红色胸牌,上面写着“共产党员突击队”。在遇到困难、艰险,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冲在前面的一定是共产党员。《咱老百姓》这首歌正是写出了共产党与百姓的关系,因此也唱到了百姓的心里,因为,百姓希望每个党员都能像共产党员突击队那样“为咱老百姓谋幸福,千秋万代留美名。” ■文/本报记者 伦兵
王佑贵:把改革开放写在歌曲里
简介:著名作曲家,他作曲的《春天的故事》作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主题歌,曾传遍了五湖四海,响彻了中华大地。《春天的故事》是我1994年的作品,当时我想,90年代应该如何写一首颂歌?根据小平同志三次赴南方考察都是在春天,我们就把歌曲称为《春天的故事》。拿到《春天的故事》歌词后,我每天都在读,读着读着感觉就出来了,然后找到适合老百姓平和心态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说话,平和、亲切、感人。这就是《春天的故事》叙事的音乐主题。在改革开放前,歌曲更多的是一种口号,而改革开放让我看到了人们脸上的笑脸,看到了党领导着人民大众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 ■文/本报记者 伦兵#p#分页标题#e#
刘媛媛:主旋律歌颂伟大时代
简介: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女高音青年歌唱家,代表歌曲有《五星红旗》、《国家》等,被誉为“红旗歌手”及中国新时代主旋律歌唱家的代表。歌曲《国家》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歌曲,而《民生》是建党90周年献礼歌曲,两首歌曲气势上都很恢宏。我和成龙大哥在演唱上首先是吃透歌曲的意境,之后就是情真意切地表达。我们力求让主旋律歌曲也时尚起来。《国家》以民谣风格为基调,朗朗上口、好听易唱;而《民生》则时尚、亲和又不失优美。《国家》讲述的是党领导人民使国家逐步走向繁荣昌盛,而《民生》讲述的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为民生着想,执政为民的传统作风。两首歌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体现了党和国家为民着想,领导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它才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文/本报记者 伦兵
李维康:30年老戏经久不衰
简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任中国剧协副主席。其行腔富有创新,融梅、程、张等流派的声腔艺术于一炉。其新编戏颇有新意,1985年曾参演电视剧《四世同堂》。京剧《平原作战》是中国京剧院30多年前创排的一部反映人民战争历史画卷的作品,当时曾经非常轰动,创下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狂潮。200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84周年,中国京剧院以年轻演员组成的阵容首次复排了这出戏,我担任了复排的艺术指导。虽然30年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人也从台前转入了幕后,但新一代的年轻演员用他们的理解和技艺,仅用两个月就把这出戏拿下来了。 ■文/本报记者 郭佳#p#分页标题#e#
刘岩:追寻军人精神成长的轨迹
简介:电视剧《兵峰》导演,国内为数不多的军旅题材女性导演,由她执导的《归途如虹》、《一枚弹壳》等作品曾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金星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奖项。为了拍摄电视剧《兵峰》,我曾六次登上西藏高原,深入边防一线体验生活。我第一次上高原,就爱上那儿了。一路行走于边防线,感受到的是坦荡、承担、坚定。我常常想起我曾经采访过的官兵,因为高原缺氧,指甲翻转,汗毛孔坏死,头发一把把掉,二十来岁就落下高原病。我被他们的单纯和执著感动了。边防军人对生命的珍惜,以及他们守国就是守家的朴素情感,有一种大爱的敬畏之心。所以,我要拍的就是当代军人的精神世界,我要在作品中追寻他们精神成长的轨迹。这就是我想拍的——拍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最真实的状态。■文/本报记者 祖薇
王宝强:战场上不抛弃不放弃
简介:生于河北农村,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后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饰演许三多,在《为了新中国前进》中扮演董存瑞。六年前我接演《士兵突击》,等到看《为了新中国前进》剧本以后,我才发现血肉丰满的英雄人物背后有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撑。拍戏之前,我特意拜访了董存瑞的家人。编剧周文扬说董存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共产党干部,他不是鬼机灵那种,而是充满智慧的。他的成长和成熟,也是这个集体的成长。现在想起他手托炸药包的场景,我还会热血澎湃,因为我知道那句“为了新中国,冲啊!”的话语中,包含了太多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也寄托了太多他们对新中国、新生活的无限憧憬。 ■文/本报记者 祖薇#p#分页标题#e#
沈晓海:在艰苦的地方不能没有党
简介: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过主要角色,在《在那遥远的地方》中饰演丁浩天。
为了拍《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没少吃苦。拍完一场用手挖雪的戏,手上布满了血口子,严重冻伤。在高山上拍戏经常暴晒,后来有一次晒得全是血点子,但我却完全没有痛痒的感觉。父亲对我说:他当兵那会儿,边防军人的生存环境比现在更苦,边防军司令员视察哨卡,在点上跑了两个多月,药吃完了,最后累死在边防线上,但没有人会因此退缩,因为党领导下的这支军队,已经把“保卫祖国边疆”变成了行动的宗旨。也正因为如此,当年边防群众中才会流传下“盐巴不能不吃,共产党不能不要”这样的赞美之辞。 ■文/本报记者 祖薇
谭正岩:祖孙三代唱《沙家浜》
简介:出身梨园世家,谭门第七代传人。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谭派老生。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研究生,央视青京赛老生组金奖。40多年前,我爷爷谭元寿在《沙家浜》中塑造了郭建光,但是“文革”后,爷爷再也没有演过这出戏。2009年我第一次演《沙家浜》的片段在电视里播出,爷爷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从那时起,爷爷就一直为我指点这出戏。这次为了我6月5日的这场演出,爷爷不仅当起了导演,还请来了当年参加《沙家浜》创作的杨少春老师给我做武戏指导。爷爷已经83岁高龄,还不时来院里探班,给我说戏。《沙家浜》最难的就在于爷爷当年为了表现出军人的刚劲儿,唱腔都是用武生的唱法,在这方面,爷爷多次给我指点。■文/本报记者 郭佳#p#分页标题#e#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